|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郢都绝唱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郢都绝唱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5/9 9:22:5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对于三千年前创造了辉煌历史的楚国,今天的人们已知之甚少。它一度是世界上第一大国,中国历史上第一段长城、第一个县、第一支毛笔,都诞生在楚国广袤的土地上。它不仅是华夏大地上文化最灿烂辉煌的诸侯国,也曾经是全世界文明的最高峰。然而,这一切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烧毁了各国的史书文献而沉埋于地下。关于这个伟大王国八百年的历史,关于它创造的种种文化成果,渐渐被人们遗忘。楚国的历史被风干成了《春秋》中的寥寥数语。

值得庆幸的是,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起,中国的考古学家陆续在寿县发现多处楚国遗址和墓葬,这个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古老王国,渐渐显露出它独特而迷人的面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寿县相继出土了一大批青铜器、楚金市等珍贵文物,让世人第一次目睹了楚国文物的风采。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研究、寻找工作的逐步深入,考古学家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的相互应证获得惊人发现,证实寿县就是楚国郢都寿春所在地。

在楚国八百年历史上,作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曾有丹阳(今湖北枝江市)、郢都(今湖北荆州市)、鄀都(今湖北襄阳市)、鄢都(今湖北襄阳市)、陈都(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阜阳市)、寿春(今安徽寿县)等7个都城,其所迁都邑之多、迁都之频繁,是周初其他诸侯国所难以比拟的。楚人有将都城命名为“郢”的习惯,因此楚国几乎所有的都城都被称作“郢”。寿春也不例外,《史记·楚世家》中记载:“(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六书故》亦云:“郢,楚所都,楚考烈王自徙寿春,亦命曰郢。名虽同而地则异也。”

寿春是楚国最后一座都城。当时,楚国虽然已呈强弩之末、师老兵疲之势,但在都城的建造上仍不失帝都风范。郢都寿春城规模宏大,格局规整,通过考古发掘探明,寿春城遗址南北长约6.2公里,东西宽约4.25公里,总面积达26.35平方公里。考古发现,城外有护城河与芍陂(安丰塘)和淝水相通。在城的东北部,有多处建于夯土台基之上的大型建筑基址。

楚郢都寿春城包括考烈王城和南城(春申君城)。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废寿春县在县西四十里,考烈王徙都寿春,城即考烈王所筑;西南小城楚相春申君所居。”明嘉靖《寿州志》说:“废寿春城在州西四十里,晋修为淮南郡,内有楚王祭淮壇,《六典》曰安丰军(宋时其地属安丰县)、古寿春。”清光绪《寿州志》云:“废西寿春县,在州西南四十里,一名楚考烈王城,城中有祭淮壇,其东北隅有棘门(即戟门,君王居处为禁区,门前列戟以为警戒)。”清嘉庆《凤台县志》以为“废西南寿春县在今州城西南之丰庄铺,值淮水东北处”,“黄歇(春申君)死所也”。楚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率兵60万灭楚,俘负刍,时仅18年。考烈王城为土筑,近水曲,因当时国力衰落,内外交困,宫室的营建殆不可能宏伟壮丽,继以兵燹,又经历两千余年风摧水击,陵谷变迁,终于湮没于泥土之下。

南城又称廓城,为楚徙都寿春后扩建之城。清光绪《寿州志》引用《水经注》论证说:“寿春县故城,亦曰南城,即今州城其外廓,包至今东陡涧,并淝水而北,至东津渡,又并淝水而西,尽于大香河入淝处……其地绵延曲折三十余里”。南城当年究竟有多大?其确切界址因城垣夯土倾圮,年代久远,难以勘定。但根据出土文物分布状况与现代高空遥感摄影分析,其规模确实不小,当是楚国贵族将吏、士庶工商聚居的地方。因此,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曰:“郢之后,徙寿春,亦一都会也。”南城与考烈王城东西相距约19公里,连同错落其间的屯营、吏治等诸小城,构成庞大的郢都寿春城,最多时人口达30多万,成为战国时期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城市。

“昌唐无复浯溪颂,哀郢常多楚泽吟。”郢都寿春是古老楚国的煌煌巨作,它见证了一个强大的帝国从繁盛走向腐灭的历程,成为八百年楚国的葬身之地,真是鸣乎哀哉。郢都寿春,是八百年楚国留下的千古绝唱,振聋发聩,袅袅余音,在时光的隧道中久久回荡。(楚仁君)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