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论语》论“言”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论语》论“言”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5/17 9:13:2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言,说话。《论语》中多处论及说话的艺术。

孔子对说话的重要性认识深刻,要求很高。孔子说:“一言可以兴邦”,一句话关系到国家的兴盛。“驷不及舌”,形容话语传播之快速,说出的话如泼出的水,覆水难收。语言是展示自身形象和素质的重要载体。“有德者必有言”,有德行的人一定会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君子的一句话既可以表现他的聪明,也可以表现他的愚蠢,所以说话要慎重小心。

说话要慎重、准确、负责任。孔子说:“敏于事而慎于言”,要求做事要敏捷,说话要谨慎。“仁者,其言也鐨”,有仁德的人,说话是很谨慎的。说话观点要正确,不能信口开河,所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不说则己,一说就说到点子上。“言必行,行必果”,说话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有结果。“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要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诚信的态度来完成。“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古代的人言语是不轻易出口的,因为他们认为说出的话做不到是可耻的。孔子发现一条规律:“其言不怍,则为之也难”。那些说话大言不惭的人,很难说到做到。他认为“道听途说,德之弃也”。听到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无德的表现,应该杜绝这种现象。

说话要注意对象、场合、身份。“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是否可以讲授高深的学问,要看听者的才智,否则对牛弹琴。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有智慧的人要看讲话的对象,既不错过人,也不浪费言语。“毋友不如己者”,“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告诫人们,志向不同就不可能成为朋友,不能一起交谈商量事情。说话要注意场合。“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孔子说话是很注意场合的,他在自己的家乡,显得很恭顺,好象不会说话。但在宗庙、朝廷上能说会道,只不过比较谨慎罢了。“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孔子上朝时,与下大夫说话,刚毅正直的样子;与上大夫说话,和悦中正的样子;君子临朝,恭敬不安的样子,而又威仪适度。孔子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国家政治清明,说话做事都要端正,国家政治黑暗,则行为要端正说话要谨慎。

孔子告诫人们说话注意自己的身份,“不在其位,不谋其正”,“名不正,则言不顺”。他还说说话容易犯三种过失:“言未及之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没轮到他说抢着说叫急躁,该说的时候不说叫隐瞒,不看看对象的脸色便贸然说叫盲目。

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温和、高雅应该是每一个人的追求。俗语说:深溪水静,人躁话多。一个修养好的人,是非常注意说话的艺术。孔子说:“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也。”对于君主,必须先取得信任才能进谏,否则君主令认为你诽谤他。“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又违,劳而无怨”。如果父母有错误,要婉转劝阻,如果他们不愿听从,还是要恭敬不违拗,虽然为他们担忧,但不怨不恨。“直而无礼则绞”,过于率直不讲究说话技巧,就会让人感到尖刻。孔子“恶讦以为直者”,憎恶揭发别人隐私短处却认为是说直话的人。“恶夫佞者”,讨厌那种快嘴利舌同别人辩驳的人。孔子甚至说:“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虽然有好口才,但快嘴利舌地同别人辩驳,常常遭人厌恶,好口才又有什么用呢?

“言为心声”。说话水平的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说话者内在的思想境界和胸襟学识。说话要能吸引人、感人:一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孔子认为要做到“与人忠”,“克已复礼”,“非礼勿言”。二要注意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孔子特别强调学《诗》,“不学诗,无以言”,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三要深入调查研究。“多闻阙疑”,“多见阙殆”,要多听别人的意见,多了解实际情况。这样才能“言寡尤,行寡悔”,说话少犯错误,做事少后悔。

“学以致用”,研习《论语》中的说话艺术,对于提高我们的说话水平和交际能力,不无裨益。(杜长青)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