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童年的夏天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童年的夏天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5/16 9:18:5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童年的夏天,草木葳蕤。房前屋后,青青豌豆儿,一片连一片地藏在绿叶藤中,弯如月牙。细细长长的丝瓜,好似一把镰刀,挂在藤架上。绿中带些紫的爬山虎疯了似的伸出触角,在墙上蜿蜒盘旋。

那时,我家的院子里搭了个凉棚,葫芦蔓经过之处形成了浓密的阴凉,这无疑为消暑度夏提供了一处佳地。拿出散文读本来读,正好看到陆蠡的代表作《囚绿记》,都是充满生命力的绿,不同的是我那时眼前的是蓬勃生长的葫芦蔓,而陆蠡笔下所写的是受到另一种心境的绿。处境不同,却都有着对生命和光明的愿景。对比着阅读,十几岁少年的小心坎中更加坚定了对生活执着的追求……葫芦花年年开,一朵朵精灵,将成长的渴望尽情释放。孩子们在它的照拂下阅读、思考、游戏、成长。有时飘起了零星小雨,也不愿进屋去,因为头上有“伞”在遮挡着,我们好奇又充满希望地讨论着头顶上的葫芦到底何时成熟。

青嫩时的葫芦被巧手的母亲摘来炒菜吃,清新爽口,简单美味;成熟了的葫芦被一剖两半做成水瓢,其实更多是用来盛些东西,母亲将剖好的水瓢给邻居家一一送去,没曾想这倒成了彼此间礼尚往来的“媒介”——你用瓢舀来一些绿豆,我用瓢盛去几个芋头,有来有往中深化了睦邻的情谊,也让我们这些孩子耳濡目染了乡邻间淳朴而深厚的感情。

从立夏起,蝉就稀稀疏疏在树林间吊嗓子,这也吸引了我和小伙伴们的兴致。正午时分,大人们躲在家中午休。我们拿着细长的竹竿,顶端用细绞丝绑上纱网袋。循着叫声,屋前村后地跑,找到树上的知了,悄悄地将竹竿伸过去,轻轻盖住,猛地一拉,快速收竿,一只知了就坠入网中了。

吃过晚饭,乡亲们都拿着小凳,出来坐在大门口通风的地方,邻居们一起聊天,聊聊收成,也说说新鲜事。天色慢慢黑下来,院子里飘来点点的萤光,一闪一闪浮在草间,穿梭在葡萄藤间。看得兴起,一骨碌便爬起来,喊上几个玩伴,拿上自制的网兜,奔走于墙角、菜畦和葱葱茏茏的草丛间,蹑手蹑脚地轻手下网,萤火虫是最好捉的,它飞得缓慢,似乎带着醉意,东拐西撞的不走直线,对人也无戒心。捕得几只流萤,缓缓地放进透明瓶子里。睡觉时,就挂在帐子里,灯熄灭了,仍有一撮撮光亮闪动,那美妙的形象和光影把深邃的夜色点缀得瑰丽而神奇。

一字排开的竹床,也是乡亲们的一种交流方式。邻里之间夜不闭户,在各自的大门口纳凉,一张张竹床摆开,也有别样的味道。大人们手摇蒲扇,抽着烟,交谈着庄稼地里的农事或者进城听来的趣闻轶事……有时半夜醒来,各种声音次第传入耳膜,拍打蚊子的扇子声、男人的鼾声和不甚清楚的呓语,就像一支充满乡野风情的乐曲,洋溢着缕缕和谐的气息。轻轻躺下,竹床一阵凉意袭来,又沉沉地睡去。最担心的是天公不作美,突然下上一阵雨,急促的雨点很快打湿了蚊帐,大家连忙将竹床往屋里搬。我们这些孩子因为贪凉,如果雨点不大是坚决不愿进屋的,又或者在大雨瓢泼后再央求父母把竹床抬出来继续自己的乘凉美梦。

光阴宛如一列火车,恍惚间呼啸而过,却只是单程的一场旅行,不能回头。而今,蜗居闹市的我,每每梦中,还时常梦到童年,听那一声声热闹的蝉鸣,看那点点飞动的流萤,仿佛又嗅到了淡淡的乡村花香。(顾正龙)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