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清真寺与淮南牛肉汤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清真寺与淮南牛肉汤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5/13 7:24:5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淮南寿州人对牛肉的喜爱由来已久,而牛肉汤的最初产生、发展源于居住在淮南寿州清真寺周围的回族。这与寿州古城是一个多民族的小城有关。淮南寿州居民中有回、壮、满、侗、哈尼、苗、彝、藏八个少数民族,其中回族人口居多,在寿县历史、文化上的影响很大,在古城区集中居住在清真寺周边。

公元七世纪中叶,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来中国经商,继而沿水道来到淮河中游两岸地区。杜甫有诗:“商胡离别下扬州”、“为问淮南米贵贱”,寿州在唐宋时为淮上重镇,回族先民经此地,定居繁衍。《撒氏家谱》记:“撒家始祖原居西域为回人。当时称王子,被唐皇请来协助平‘安史之乱’,因其功封为懋王以居关中。”撒氏在明建文元年(1399)辗转淝水,居寿州一带。回族白氏宗谱说:“我族本籍天方国,唐时始入中原河南,发派九祖后,沿东淝河繁生。”朱氏也是随兵东征,助唐平叛,来寿州时为运粮官,先定居山东,洪武五年,从河南民权、开封迁支于舒城、寿州瓦埠。

由宗谱可以看出,现在淮南地区的大部分回族是回纥兵的后代。唐史记载,郭子仪受命平叛,联合回纥兵,屡战屡胜,不仅获得朝臣的称誉,还深受回纥人的尊重,常称他为“郭令公”,“神人”。回纥兵部队,当勇士们凯旋归来时,犒赏三军,用大锅炖着牛肉,吃肉喝汤。在当时是牛肉汤的雏形。

后来,到了北宋中期,有碑记载,回民大批迁入寿州城中,城北有紫顺街,其西称“回回街”,居住着二百多户千人回民。在城的西角处营建十七坊清真寺。寿县清真寺,又名:“华东大清真寺”。回族人因具有“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的传统,一般都有极强的务实精神和营生能力,善于经商,经济上自立而自足。定居在寿州的回民善为饮食业,在城内经营回民小吃和肉摊出售熟牛羊肉,烹调得法,清洁精致,味道鲜美,全城人都喜买食之。在回回街上的餐饮小店里,由于牛肉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水溶性营养物,经过长时间炖煮才能慢慢释放到汤中,它们能参与胃酸的生成,被人们所青睐,牛肉汤渐渐成为饮食店里主要美食,代代相传,并得到改进和发展。

古城人喜欢吃牛肉汤,过去早晨吃,现在晚上也吃。寿州民间还有一句俗语:早晨一碗汤,给个神仙都不当。而深秋是喝牛肉汤最好时节,天气渐凉的时候,吃一碗便会暖到你的胃。如今在淮南寿州,早晨吃一碗牛肉汤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早餐。古城大街小巷,数家淮南牛肉汤店,每天门庭若市,生意红火。牛肉汤店一般都在门前放一个大炉子,通红的炉火之上一个巨大的铁锅,铁锅里滚滚的热汤,冒着腾腾热气,汤里落出牛骨头以及浮在上面的料包,远远地就会闻到香味,看到就有一种食欲,吃过了就放不下,一定会记住淮南牛肉汤的飘香可口!(王晓珂)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