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小镇变迁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小镇变迁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5/9 9:55:3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早晨六点十分,我准时走到镇政府车站候车。明亮的路灯照得人影幢幢。

小镇地处平原地带,位于潘集区南大门,南临淮河,北接泥河,淮阜铁路和淮潘公路穿境而过。小镇的办公楼原来是六层的小黄楼,后来年久失修,就盖了现今的三层办公大楼,地址也从路南迁移到路北。自从人老几辈在这里生活、繁衍,小镇的一草一木,一街一水,都历经岁月的沉淀,款款吐露生活的语言。

小镇的集市经过几次改造,呈“十”字型整体排列,主要出售全镇人生活日用品。大至摩托车、自行车及各种家用电器,小至针头线脑、吃喝穿戴之物,行立坐卧之具,无所不包,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小镇的早市醒得早,却也井然有序。各家摊主,踩着月色的尾巴,悄然在自家地盘拉开了阵势,井然有序却绝不越界;常常一眨眼工夫,空阔的便民市场已是摊点密布,人流涌动,一派繁忙。

集市的两边有摆摊的,有架凉棚的,有开起门面挂起牌子的。摊位像破土的春笋此起彼伏,商店纷纷林立,贩夫走卒来来往往,今天来了你,明天又走了他。除了那些住家做生意的,整条街道成了铁打的集市流水的摊贩——这里是声音的洪流,广播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织着闯进耳膜。

炸油条的刘叔,穿着半截袖的汗衫,略带油渍,伸出粗壮的胳膊从大瓷盆中,揪出一块面来,准确地甩在案板上。揉搓、抻面、擀面、入锅,整个过程流畅自然,那是长期以来练就的本领。柔软的条面在滚烫的沸油中几次沉浮后,从黄白色变成金黄;胖大婶一如既往地胖,右手捏住长筷,挑按翻炸,片刻出锅,火候掌握得一丝不差。起锅后的油条一根根码于细铁丝编成的筐内,香味弥漫,离得老远都闻得见。

堂哥是作豆腐生意的,原先就是走街窜巷,形不成规模,挣得自然也不多。尽管每天都是街上头一份卖完,可是收入有限。如今,开始有超市联系堂哥定量供应豆腐,收入增加了,日子越来越好。

小镇集市上最有代表性的不是鱼肉铺子,蔬菜摊子,而是出售绿豆圆子的那些摊位。讲究些的迎风挂一幌子,上面写着绿色的大字“绿豆圆子”,更多的是简单地悬一纸牌子,写上诸如“老吴绿豆圆子”或者“新鲜绿豆圆子,先尝后买”的字样,却一律都是当街炸,当街卖。绿豆丸子六七元一斤,量多且实惠。往往是圆子还在锅中,摊子前就摆起了长队……

远在乡下劳作的大爷大妈,也挎着篮、挑着担、背着袋、推着车,风尘仆仆地来赶早市。尽管卖不了几个钱,却充实了农闲时的生活。那一篮莴苣,是刚刚从地里起出来的,青绿鲜嫩;那一担韭菜,上面还沾着点点露水;那一袋紫薯,是刚从地里刨的,还带着新鲜的泥土……

小镇的集市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逢集,最初只是简单的两条呈“十”字型的街道,出售的物品有限,卖吃的很少,舍得到街上吃的人更少。如今的集市,每天都是人头攒动,临街的店面整齐、洁净,外地商家嗅到了商机,也纷纷入驻,极大方便了当地百姓的生活。

小镇跟随共和国的成长,一起发展起来,恬静地躺在她温暖怀抱里的一花、一石、一草、一叶都静静地见证着小镇的变迁。(皖淮南十中 顾正龙)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