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民生新闻 > 追忆知青岁月 共叙友谊情长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追忆知青岁月 共叙友谊情长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4/18 7:06:5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群知青老人相隔45年再聚首

4月16日上午,寿县堰口知青农场知青45周年联谊会举行,当年青春年少的知青们,如今已是步入花甲之年的老人。他们不辞辛苦,从各地赶至寿县重逢欢聚,共同追忆当年的知青岁月,畅谈今天的生活幸福美好。

当天上午,酒店宴会大厅变成了联谊会场。一条写有“寿县堰口知青农场知青45周年联谊会”红色横幅悬挂在舞台墙面中间,十分鲜艳醒目。舞台一侧的电子显示屏上,不时滚动着知青们当年和之后的工作、生活照片。

会场内,知青们久别重逢,握手、拥抱、相互问好。合影留念后,大家重温在农场的时光,谈笑间仿佛又回到了当年。联谊会上,大家还自导自演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现场欢声笑语不断。

今年78岁的方运林老人原是当年寿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工作人员,受邀也来到联谊会现场。据他介绍,寿县堰口知青农场1973年筹备建场,有500多亩地,1974年迎来第一批来自上海、六安、淮南的136名知青,之后又陆续来了一些,知青达到200余人,是当时全省为数不多的知识青年集中锻炼教育的农场。

“40多年没见啦,但模样依稀还记得。见面后,大家都倍感亲切。”宋雯雯老人激动地说道。宋雯雯老人今年67岁,1970年从上海到寿县瓦埠湖李山公社插队,1974年又来到寿县堰口知青农场。

宋雯雯老人又特意到当年农场所在地看了看。看到当年的宿舍、办公场所的建筑还存在,虽然荒废破败,但让她感觉很亲切。“这里记录着我当年的生活轨迹,一扇窗、一块砖、一片瓦都充满了记忆。”宋雯雯老人说。

“乡音未改两鬓斑,红颜褪去风度添,久未相逢仍相认,依稀当年美少年。”杨秋丽老人表示,大家相聚,心情无比激动,除了相互倾诉思念之苦、重逢之喜外,留在心中更多的则是对青春年华的追忆,对已逝岁月的感慨。

周榜礼老人是此次联谊会的组织筹办者之一。他介绍,此次聚会从上海、南京、合肥、蚌埠、安庆、六安、淮南等地总共来了70多人。“因为受年龄、时间、家庭、居住地等各种因素影响,大家能够这么多人相聚非常不容易,以后有组织地举办这样的聚会可能机会就少了,所以大家都非常珍惜。”周榜礼老人说道。

当天中午联谊会结束后,大家依依惜别。下次再相见,不知待何时。

图一:翻看当年在农场时的照片。

图二:老人们留念合影。(记者 张明星 编辑 汤宁)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