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土生土长的淮南人,每次吃豆腐,总是怀有特殊的情感,无意中总会勾起儿时的回忆。某种意义上说,长大成人的过程中,豆腐扮演着重要角色。豆腐,发源于我们家乡,也是我们家乡的特产,小时候物资不丰富,没有那么多的钱去吃大鱼大肉,唯一能够保证营养又价廉物美的食品就是豆腐。
那时,每天早上,院门外就会传来“打豆腐喽!打豆腐喽!”的吆喝声,一听到声音,妈妈会拿上小盆,我也会跟在后面,来到卖豆腐的面前,打上一点,免不了也会叙上几句家常,卖豆腐的师傅大多是祁集的,他们凌晨四五点钟就用自行车驮着豆腐,从淮河大桥上过河,走街串巷叫卖,卖完下午回去接着做第二天的。那时我年纪尚小,感觉渡河而来卖豆腐的师傅都很神仙,车子一支,用身体撑着,问好来者要打多少,一片豆腐刀下去,上秤与你要的斤两相差无几。长大以后才慢慢体会到其中的艰辛,佩服家乡人的勤劳。
如果不来客人,中午的菜品中,豆腐是唯一的一样“外来客”,这外来的客人倒也不算客气,每天变换着身份出现在饭桌上,有时候是煎得金黄,自己独霸一方,有时和院子里的香椿头混为一团,有时又与白菜闯荡江湖……倒是像极了淮南人豪爽大气的性格。
儿时常听老人说“白菜豆腐保平安”,不解其中含义,长大以后才明白,大概意思是平民百姓家中每天能吃上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这个家和家人应该是幸福平安的吧。(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