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扶贫人 扶贫事 > 脱贫致富见曙光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脱贫致富见曙光
【字体: 】 发布时间:2018/11/16 9:55:2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干净清幽的院落,整洁一新的房舍,脸上写满了幸福,话语间充满了感激。这是记者近日在凤台县钱庙乡陈圩村脱贫户陈在正家里看到的情形。在精准扶贫的政策扶持下,曾经远近闻名的贫困户陈在正终于告别了贫困,开始了新生活。

今年46岁的陈在正是钱庙乡陈圩村人,三级残疾,和女儿相依为命。以前家里家徒四壁,常年在外地打工,经常上顿不接下顿,忍饥挨饿,衣衫褴褛。转眼间,女儿到了上学的年龄,但由于生活漂泊不定,难以就学,无奈之下,父女俩于2014年回到老家陈圩村。但是,老家房子因年久失修,已不能住人,驻村扶贫工作队、村“两委”得知情况后,及时为陈在正父女俩在村里租住一间民房,安排专人置办了锅碗瓢盆等日常生活用品,并通过走访调查,了解陈在正家庭实际情况,按照程序,精准识别,将父女俩纳入贫困户。

自从陈在正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驻村工作队经常深入他家走访,在充分了解了他家的实际情况后,为他家制定了“一户一策”的帮扶措施。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和他本人的真实意愿,最终在村里的街道上帮助他开了一间家电维修店,并办理了低保、代缴了医疗保险,帮助陈在正申请了危房改造,解决了住房问题。

经过钱庙乡、陈圩村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不懈努力,陈在正树立了生活信心,改变了“等靠要”的思想,决定要靠勤劳双手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有了正能量的加持,陈在正不仅修理电器,还卖起了简单的小家电、儿童玩具,种植了两亩水稻,加上光伏的分红,陈在正家庭收入从以前一年5000元,变成了现在一年收入30000多元。现在,陈在正腰杆子挺起来了,精神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左邻右舍也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我们家能实现脱贫致富,我打心眼里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因为有县乡村干部的帮助,有了大家的无私奉献,才让我家一步步走上致富路,这是我多年前做梦都没有想到的。现在,我家过上了好日子,以后,我要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帮助和我一样的贫困户都能靠勤劳的双手,实现自身脱贫,再回馈社会。”陈在正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记者手记】 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有外因和内因,同样,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需要党的政策、社会的扶持、产业的带动,更要靠贫困户自身的拼搏肯干。正是有了陈在正这样有志气、有头脑、有苦心的贫困户走在脱贫队伍之前,我们的脱贫致富蓝图才会一点点变为群众身边实实在在的美好生活。(记者 刘银昌 通讯员 岳荣 编辑 汤宁)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