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淮上听习语 > 互联网语境下媒体融合的科学认知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互联网语境下媒体融合的科学认知
【字体: 】 发布时间:2018/9/18 9:09:1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那么,在互联网语境下,如何“科学认知”网络媒体、新兴媒体崛起以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呢?

一、网媒、新媒体的出现:科技进步和文字载体发展的必然

网络媒体、“两微一端”新兴媒体,从哪里来?为什么会出现?

科技发展新旧交替的必然。媒体新种类的出现,总是伴随着人类科技进步的步伐,不断演进,亦步亦趋。换言之,新的媒体种类的诞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方面的反映。最早的媒体,是书籍。但书籍作为媒体的弊端显而易见:容量大,且出版周期长。渐渐地,新的媒体种类报纸诞生了。相对于书籍来讲,报纸就是彼时的新媒体。报纸诞生的背后,其实是造纸术的发明和印刷技术发展的结果。报纸作为媒体,独霸“新闻界江湖”千余年,一“纸”独大,所以有“报老大”头衔。近代,无线电被人类发明,由此,广播诞生了。相对于报纸来说,广播就是彼时的新媒体。广播新媒体诞生的背后,显然是无线电技术的催生。很快,声像技术进步,催生了电视的出现。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就是彼时的新媒体。随着互联网的发明,以互联网为支撑,进入21世纪,以手机、电脑等为移动终端的网络媒体和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QQ等新兴媒体出现了。由此可见,网络媒体和新媒体出现的背后,其实是互联网发明的催生。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网媒、“两微一端”理所当然就是新媒体了。假以时日,当再有媒体新种类出现时,今天的网媒、“两微一端”新媒体,就会被取而代之,成为和报纸、广播、电视一样“泯然众矣”的传统媒体了。

文字载体推陈出新的必然。人类发明文字之后,文字除了形态不断变化之外,本身没有太大太多的变化,相应地,承载文字的载体却因时代进步而变化频繁。文字最早的载体,可以追溯为绳子,这就是“结绳记事”。之后,甲骨成为文字的载体。但甲骨毕竟取材不易,于是人们用竹简、木牍取而代之。再之后,绢帛成为文字载体。直到纸被发明,文字的载体以纸为主相对稳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由此可见,文字没有变,不过是文字的载体也就是信息、资讯(新闻)的载体不断发生变化。今天,网媒、新媒体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也是信息、资讯(新闻)的载体多样化(网基)的一个结果。换言之,网媒、新媒体的出现,只是文字载体推陈出新的必然。

二、“唱衰论”“伪命题论”“救命稻草论”:警惕媒体融合认知上的三个误区

自网络媒体、新媒体出现之日起,关于新媒体的功能、意义、作用,特别是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上,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思想认知也从来没有完全一致过。

“唱衰传统媒体”倾向。在社会舆论层面,认为“报纸、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已经过时过气,功能已经衰竭,传播力、影响力已经衰退。”“传统媒体没有什么作用了。”“新媒体太厉害了。”“应当以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在新闻界,面对传统媒体暂时的经营困境,似有“哀鸿遍野”之势,“一片哀嚎之声”,传统媒体的信心受到极大挫伤,尊严和体面受到矮化,发展思路犹疑摇摆且无定势,报纸、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发展趋缓,党报社、党台员工收入降低,人才流失严重,稳定面临严重风险。

“新媒体伪命题”倾向。与“唱衰传统媒体”倾向对应,“新媒体是一个伪命题”的论调在新闻战线具有一定代表性。持这类论调的人们认为,网媒、“两微一端”新媒体“不足为奇、不堪大用”,“新媒体寿命短,很快就会消亡”,“微信、网络上都是垃圾,应当彻底取缔、关停”。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对新媒体重视不够,前瞻性、预设性不足,对网媒、新媒体发展在顶层设计、谋篇布局上残缺,机构、人才、资金设置和投入严重不足,致使网媒、新媒体发展严重滞后。

“新媒体救命稻草”倾向。与上述两个倾向不同的是,“新媒体灵丹妙药”的观点和认知,也较为普遍。在决策层,强调网媒、新媒体极端重要性,强调重视新媒体、大力发展新媒体的频次、力度明显上升。当然,作为决策层,这样强调和重视并力推当然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但是,与此相对应,纵观近年来,对报纸、广播、电视重要性的强调明显下降。在社会层面,“新媒体灵丹妙药”认知就更为普遍了。在媒体界,一些报刊社、电台、电视台言必称“新媒体”,把新媒体当作“救命稻草”,似乎只要把新媒体建起来就能一解目前面临的普遍困境,盲目跟风,把原本有限的财力、精力、人力大举投向网络媒体、新媒体,结果新媒体“不中看也不中用”或者“中看不中用”,并没有成为破解目前媒体经济困局的“灵丹妙药”。

三、媒体融合发展时不我待:应快速推进、举力而为,宜全力追赶、力求传播效果

报纸、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两微一端”新媒体之间,不是非此即彼。媒体融合发展时不我待,绝不能错失良机,要快速推进、举力而为,全力追赶并力求超越。

双向发力:做精传统媒体,做强新媒体。毕竟,目前的新闻舆论格局中,报纸、广播、电视仍然处于无法撼动的主导地位,处于主流舆论的中坚地位,发挥着“定海针”“压舱石”作用。在政策、决策、资金、导向上,决不能丢掉报纸、广播、电视,一边倒地发展网媒和新媒体。对网媒、新媒体的诞生,既不要“冷漠视之”,但也不必“惊慌失措”。上述已经谈及,网媒、新媒体的出现,是科技发展新旧交替的必然,也是文字载体推陈出新的必然。所谓的“新媒体”,只是和传统媒体对应。随着时代发展进步,“新媒体”会不断出现,假以时日,现在红极一时的网媒、新媒体,也会被更新的新媒体取而代之。所以,要坚决防止顾此失彼,防止出现“小猫钓鱼”“小猴掰玉米棒”。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中,要一手紧抓报纸、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发展,力求做强;一手狠抓网媒、新媒体建设,力求做精。传统媒体、新媒体“双向发力”,共同发展,取长补短,在双赢中实现融合。

循序渐进:先“有”后“优”,实用为主,不贪“大”图“虚”。网媒、“两微一端”新媒体建设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注入,更需要一个漫长建设过程。因此,在网媒、“两微一端”新媒体建设过程中,要力戒心浮气躁,谨防概念式炒作,防止跟风搞“一刀切”。既要积极推进,大胆探索,又要稳妥审慎,不摆花架子,不讲虚名,不图虚荣。在顶层设计和谋篇布局上,确立明晰的发展战略,分步实施,分阶段而为。要结合党报社、党台人、财实际,合理布局,分步扎实推进。要把宝贵而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切忌盲目跟风,盲目投资,盲目炒作一些连业界自己都不堪明白的概念。要先解决“有”的问题,也就是说,要把网媒、新媒体先建起来,不能没有;然后,再进行“优化”和提升。在网媒、新媒体发展上,尤其要体现科学态度和务实精神。

媒体融合:认识、理念、技术、内容“四趋融合”。在思想认识上。媒体融合发展,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不是哪个重要哪个次要,也不是要不要发展、要不要融合发展,而是媒体融合迫在眉睫、必须要融合。在媒体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上,不要顾此失彼,应该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并重共推。在观念理念上。媒体融合,很大程度上是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并非仅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学习那样单向思维。传统媒体虽然“慢”,但权威、公信力强,很“稳”。新兴媒体虽然“快”,但垃圾信息多,公信力差,很“浮”。彼此的优势有多少,彼此的劣势就有多少。传播技术上。媒体融合,不是简单地设置一个机构,办一个公众号。当然,这些也必不可少。不是相加,而是相融。尤其体现在技术载体上,新媒体的技术载体、生产方式、传播形式,都展现出完全不同的一面,值得传统媒体在学习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特别是其以手机、电脑为终端的移动传播,更值得传统媒体学习。在新闻内容生产上。网媒、新媒体在新闻资讯生产上,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固定模式,体现出了“快、活、新、实”的全新特征。尤其是网媒、新媒体在互动环节、参与环节上的突破,赢得了受众的广泛支持。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场传播革命,也是一场舆论竞争,更是一次历史机遇。时不我待,机遇稍纵即逝。迟疑一年,必将被拉开万里距离。我们要主动作为、举力而为,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不遗余力提升舆论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为伟大新时代汇聚滚滚不竭的积极昂扬舆论正力量。(沈国冰)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