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打赢脱贫攻坚战 > 内生动力汇聚脱贫致富力量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内生动力汇聚脱贫致富力量
【字体: 】 发布时间:2018/9/13 8:51:46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从转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到引导他们脱贫致富,潘集区贺疃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变“输血”为“造血”——内生动力汇聚脱贫致富力量

“我今年承包了7亩精养鱼塘,养了鱼和泥鳅,鱼能产7000多斤,卖7块钱一斤,泥鳅能产1000-2000斤,10元一斤,去掉成本总共能赚2万多块。我已经提前脱贫了!”潘集区贺疃镇李庄村贫困户杨井奎高兴地说。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潘集区贺疃镇从转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入手,积极培养贫困群众的自信心和奋斗能力,帮助他们克服依赖帮扶心理,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

杨井奎上世纪80年代在东北打工,因不适应东北恶劣天气造成下肢冻伤截肢,两个手手指冻掉。在被评为贫困户后,不甘于靠救济生活的他,凭着早年有养殖的经验,在地方政府的鼓励和帮助下,利用自主发展资金8000元,承包了7亩鱼塘养殖鱼和泥鳅,区里、镇里还派人指导他养殖技术,杨井奎的养殖也是越来越红火。

贺疃镇不断创新帮扶模式,细化帮扶举措,通过鼓励贫困户从内心深处树立脱贫信心,缺种养技术送技术、缺资金通过自主发展资金带动,缺门路政府培训转移就业等形式,进一步提高贫困户脱贫致富本领,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转移就业、利用好各项扶贫政策,不断增强贫困户获得感,让他们实现脱贫。

“政府今年给我盖新房花了两万多,又给我8000块钱养鱼,加上五保、残疾补助这些资金够我用了。作为一个残疾人不能伸手就问公家要,要自食其力,虽然国家帮助我这么多钱,我也不能光依靠国家,我得拼搏实干,改变自己的命运。” 杨井奎告诉记者。

针对不少贫困户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贺疃镇聚焦贫困群众的能力养成和自我发展潜力培养,变“输血”为“造血”,充分发挥脱贫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广大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

李庄村的另一名贫困户杨秀春因病致残,看到别人有残疾却靠双手勤劳致富,他也坐不住了。“我们年轻人更没有理由靠政府、靠别人,应该自己想办法挣钱。我现在在我老叔杨井奎的帮助下,养了4亩多泥鳅,政府给我补了8000元,现在泥鳅长得非常好,泥鳅和水稻到卖的时候,估计能赚2万多块钱。”杨秀春说。

贺疃镇非常注重贫困户素质能力的提升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打出“强”、“帮”、“转”、“扶”、“合”一套组合拳,帮助贫困户通过畜牧养殖、特色种植、外出打工等手段,极大调动了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杨祠村的杨荣昌通过种植酥瓜脱贫致富,史圩村倪景刚通过养牛找到致富门路,秦万村秦克亮通过养殖鹅致富……一大批贫困户,通过镇村帮扶和自力更生,逐渐成为村里脱贫致富能人,成为其他贫困户争相模仿的脱贫典型。

“今年以来,我们镇通过大力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来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共实施贫困户参与发展项目6个,涉及财政资金197.5万元;自主发展项目19个,惠及全镇218户贫困户,总资金84.81万元。截至目前,除去稳定脱贫不享受扶贫政策的贫困户,全镇贫困户已经实现扶贫项目全覆盖。通过项目扶持,实现了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目标。”贺疃镇负责人介绍。(记者 柏松 通讯员 石坚 丁晓东 编辑 汤宁)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