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闻舆论的能力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新闻舆论的重要论述中,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新闻舆论的能力建设。归纳起来,就是“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四种能力”构成了新闻舆论的能力要素。
一、新闻舆论“四力”内涵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2.19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新闻舆论“四力”概念,也是首次对新闻舆论“四力”作出重要论述。
2018年6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向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致贺信中指出,要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新闻舆论“四力”建设。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由此可见,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新闻舆论必须具备的“四种能力”。
传播力,新闻媒体的基本能力。以媒为介,从而形成传递和播递,此谓传播力。传播能力,是新闻媒体和新闻舆论的基本能力。传播力的传播路径和方式,是一个由“此”及“彼”的过程,也就是以媒体为基点,把一个新闻事实、信息、咨询,投送到接受者。当然,这个接受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受众,包括读者、观众、听众、网民、微友等。衡量传播力的参数为“强”和“弱”,一般由新闻媒体发行、发射覆盖面,来衡量传播力的“强”与“弱”。
引导力,新闻媒体的主导能力。新闻舆论,从来都是有导向的,也就是倡导什么、反对什么,此谓之引导力。如上所述,舆论在传播过程中,通常不是如光线那样以直线形式传播的,因此,舆论在传递过程中常常会“跑偏”,这就是“三人成虎”的根本原因。引导力的参数,通俗地讲,通常以舆论在传递过程中是否“跑偏”来衡量,如果舆论从“基点”出发,传递到“彼点”的时候,保持了信息的原意和含量,那就达到了引导的目的。反之,则没有起到引导作用。
影响力,新闻媒体的社会能力。新闻舆论在社会中的反响、影响,此谓之影响力。新闻媒体记者曾经被称为“无冕之王”,充分说明新闻媒体和新闻舆论以及新闻工作者的巨大社会影响力。判断新闻媒体和新闻舆论影响力的要素,一般根据不同种类媒体,表现为纸媒的发行量、电视收视率、广播收听率、微博微信粉丝数、网站点击量、微信阅读量等。上述各类指标的“量、数、率”越大,则说明媒体的社会影响力越大。
公信力,新闻媒体的责任能力。新闻舆论的公正度以及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程度、认可程度,此谓之公信力。新闻媒体一度被誉称为“第四种权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客观公正、公平正义,也代表着诚信,体现着民众对于新闻媒体的高度信任。
二、新兴媒体“四力”分析
现在为什么普遍认为网络媒体和“两微一端”新媒体的影响力要大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呢?这是有深刻原因的。
传播轮次。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由于受限于在一定行政区域内发行、发射,同时由于其介质载体因素,导致只能实现一次传播。而网络媒体、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由于互联网络没有行政区域限制,同时其载体为网基,因此可以实现多轮次传播。一条信息,经过上网,可以N次传播。
制作周期。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从新闻信息的采集到实现传播,环节较多,程序复杂,耗时较长。而网络媒体、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从新闻信息的采集到实现传播,基本可以用“即时”来形容。在传统媒体中,广播是最快捷的传播媒介,但现在已经被网络媒体和新媒体取而代之。
移动传播。以网基为支撑的移动终端(手机、电脑等)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报纸、电视不能移动传递的弊端。广播虽然可以移动传播,但受限于发射源的支撑,也只能局限于一定区域内实现移动。
覆盖无极限。传统媒体只能在划定的行政区域内发行、发射,其发行、发射覆盖面受到严格限制。网络媒体、新媒体则覆盖无极限,新闻咨询只要上网,就能实现全球传播,覆盖全球。
受众年轻化。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新媒体的受众更年轻,更容易吸引年轻受众,在30岁以下受众中影响力更强。
监管漏洞和低成本。除了党报、党台的官方微信公号外,大量自媒体微信公号,游离于监管之外,踩踏监管红线,大打“擦边球”,游走在舆论的灰色地带。这些原本根本没有刊发新闻信息资质的自媒体微信公号,无视版权,不需付出劳动,轻易就能取得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付出高昂成本生产出来的新闻稿件,无偿占有传统媒体的劳动成果,以低成本运作攫取高额利润,成为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身上的“吸血管”。同时,大量自媒体哗众取宠,以低俗、媚俗的标题、内容,抢发大量突发事件、社会事件信息,丝毫不问社会效应、不顾及以此产生的后果,赚取“带血”阅读量,误导社会舆论,攫取丰厚经济利益。
三、融合语境下的“四力”提升
归结到底,新闻舆论和新闻媒体的能力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话语权问题。因此,新闻舆论能力建设不是小问题。在媒体融合语境下,如何强化新闻舆论“四力”建设呢?
理性对待。网络媒体、新媒体的崛起,极大地挑战了“报老大”、“电老二”的传统地位权威。但网络媒体、新媒体自身携带的信息时代特质,决定了它的与生俱来的优势和优越。传统媒体应当以理性的态度,审视并接纳网媒和新媒体。而不应当冷眼相看,怀揣排斥心理。因为,网络媒体终将和报纸、广播、电视一起,成为媒体大家庭里的一员。这或将可能已经成为现实。
双向发力。面对网络媒体和新媒体的强势崛起,在舆论引导中处于劣势的传统媒体一定要明白自己“劣”在哪里?而网络媒体和新媒体的“劣”又在哪里?传统媒体的长项,显然在于其强大的新闻资讯原创生产能力和其党报、党台的天然优势权威性,以新闻舆论能力“四力”来衡量,就是引导力、公信力超强,而传播力、影响力稍弱。反观,网络媒体、新媒体则在新闻资讯原创生产方面偏弱,在权威性上偏弱,以新闻舆论能力“四力”来衡量,就是引导力、公信力弱。因此,只有双向发力,取长补短,才能最大程度规避各自短板,从而最大程度提升舆论能力。
融合发展。互联网的出现,催生了新闻舆论新格局。不过,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竞争中,很难出现“一家独大。”因为,彼此的“长项”虽然一目了然,但是彼此的“短板”也昭然若揭。由此,融合发展成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唯一也是必然的走向和选择。一是需要明确的是,融合发展之路将充满变数、曲折。这本身就是一项新事物,也是一项新事业,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需要摸索与探讨。这与新时代的时代特征紧密关联,也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关联。所以,融合发展、融媒体建设,既要积极,更要稳妥。二是需要确定的是,融合发展、融媒体建设,不仅是机构的合并,深层次在于思想认识、观念理念、内容生产的融合。所以,融合发展、融媒体建设,既要“设计”,更要遵循新闻规律。三是需要清醒的是,由于新闻传播学专业设置的细化分类以及新闻工作者不太可能“全才”,因此,“全媒体记者”可能只是一个概念,或者最多只是一种美好的设想。
“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四力”是针对新闻舆论而言的“四种能力”,其主体是新闻媒体。“脚力、脑力、眼力、笔力”这“四力”是针对新闻工作者而言的“四种能力”,其主体是新闻工作者。新闻舆论战线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着力提升新闻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增强新闻工作者脚力、脑力、眼力、笔力,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中心环节,以过硬、高强的新闻舆论工作能力本领,承担好新时代赋予新闻舆论和新闻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沈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