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积极构建乡村扶贫治理新体系
日前,记者来到寿县堰口镇魏岗村采访,互助组的组长、已经脱贫的贫困户刘成星带领江芹合等几户贫困户在安徽万丰农业种植有限公司除草刚刚回来。“我们的互助组有志愿者和镇村干部担任指导员,为贫困户宣传政策,带来技术,定期开展活动,这种交流方式引来了不少贫困户的兴趣,大家在拉家常、串门子中了解了政策,改变了心态,互通了信息,激发了兴趣。”刘成星边擦汗边对记者说。
堰口镇副镇长康志群告诉记者:“我们广泛在贫困户中开展互动、互帮、互比、互学、互促,以此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改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使贫困户脱贫由输血变造血。截至目前,全镇共成立93个互助组,开展活动上百次,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技能培训、金融扶贫……贫困户在交流中拓展了视野,有劳动能力的人不知不觉开始实施了自己的产业脱贫计划。”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寿县将2018年作为贫困县“摘帽”之年。为了坚决完成3.4万人脱贫、22个村出列的目标任务,寿县创新思路,坚持“扶贫、扶志、扶智、扶技、扶业”相结合,创新开展了以“互助、互帮、互学、互促、互比”为主要内容的贫困户“五互”活动。通过“群众教育群众,群众帮助群众”,引导贫困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进一步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构建乡村扶贫治理新体系。
迎河镇大台村脱贫户潘广桂养殖了2000多只皖西白鹅,他的脱贫经验带动更多人走出贫困,今年3月份,村里成立了以潘广桂为组长的互助组。“我现在赶上好的政策,我顺利地脱贫了,我在养鹅方面多少有点经验,我想把我的经验传授给周边的这些贫困户,让大家共同来致富。”现在,潘广桂成功带动了20多户贫困户走上了养殖路。为了让互助活动取得实效,迎河镇把互助组的规模定位在10至20户之间,一户脱贫户尽量帮助一至两户贫困户,确保走访互动、互助互帮常态化。
安丰塘镇大树村成立了9个贫困户互助组,每组约15户贫困户,从脱贫示范户、脱贫带头人中,选择热心公益、公道正派、素质好、讲政治、群众认可度高的贫困户担任组长,定期集中活动。第七互助组组长袁传岭表示:“我是一个老党员,这次担任贫困户互助组组长,我有责任、有信心带领全组的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
互助组成立以来,各组组长定期组织互助组所有贫困户开展集中活动,主要进行集体学习,相互交流。通过定期集中学习,宣传脱贫攻坚政策,提升群众政策知晓率;通过定期集中学习,使贫困户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开拓眼界、转变观念;通过定期集中学习,组织贫困户互相交流,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克贫困,也让贫困户对标查找自身不足,激发内生动力,使贫困户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主动脱贫。
板桥镇建档立卡贫困户1899户,以村为单位,按照就近方便原则科学合理划分互助组,全镇共成立100个互助组,每个互助组规模在15至20户之间。邹祠村贫困户邹培才今年突发心脏病,由于自己和老伴了解健康脱贫相关政策,在帮扶责任人及亲属的安排下,及时得以救治,成功挽回生命;双门街道贫困户李国红通过“五互”活动了解雨露计划扶贫政策,今年其子女李瑞、李楠2017年雨露计划成功得到补报,现已打卡;邹祠村王怀明户在本村脱贫户陶善全的带领下,大力发展白鹅养殖,为周边的贫困户树立榜样;清真村张伟其长子张爱民在哈工大读研,次子张爱松在寿县二中就读,教育资助解决了其家庭经济负担。
“互助主要是让贫困户学有一技之长,发家致富,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学习身边的先进典型,使贫困户开拓眼界、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本领。”该镇镇长刘克友告诉记者。通过学习,互助组贫困户掌握了农业种植、畜牧养殖新技术新经验,红星村董张国养殖6亩虾塘,朱传华养鹅40只、养家兔30只,双门街道廖承兰、黄生凤分别种植树苗2亩、3亩,发展了个人种养殖业。团岗村杨永梅、徐仁安、代多芝三户通过活动开展,在本村养猪场以共建联营方式养殖14头生猪;张正昌、廖承员、卞显军等贫困户,通过“五互”活动的学习和帮助,集体养殖白鹅396只。双门街道李国俊、李国宁、李井卫3户贫困户通过“五互”活动学习,共同承包起了一口鱼塘,不仅可以申请自身产业发展补贴,而且通过养殖增加家庭收入,激发了内生动力。
寿县县委常委、副县长邬平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该县已经成立了3026个贫困户互助小组,覆盖到所有的5万多户贫困户,充分调动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同时能够有效地整合多种力量,包括镇、村两级的党组织。今年以来,寿县已经投入财政产业扶贫资金1.68亿元,安排产业扶贫项目975个,带动扶持1.7万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了产业扶贫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县共出列贫困村50个,28886户实现脱贫。(记者 刘银昌 编辑 汤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