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科技支撑发展 创新引领转型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科技支撑发展 创新引领转型
【字体: 】 发布时间:2018/8/30 9:07:2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改革开放40年我市科技创新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一部“二十四节气”历史大百科全书,是淮南人民对人类科技创新事业的巨大贡献。

带着这历史沉淀,淮南投入到“发展煤电化,建设能源城”、“以少胜多古战场,又多又快能源城”的创新实践之中。带着这创新传承,淮南于1993年6月被确立为全国首批科教兴市试点市,2015年被确立为全省首批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市,八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誉称号,毛集实验区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18年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今天,淮南再次踏上了争创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征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市委、市政府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深化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认识,充分发挥淮南科技创新优势,坚持把创新发展作为核心战略,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统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力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市科技创新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1995年,淮南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安徽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施行《淮南市科学技术资金投入与管理规定》,这是我省较早以地方立法形式出台的科学技术资金投入规定;我市出台了《淮南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又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政策层面保障了科技创新工作的有效开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科技投入逐年增加。1993年市级科技三项经费为120万元,2017年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与政策兑现资金达3500万元,增长了18.4倍。2011年至2017年市级科技计划共立项285项。R&D(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从2011年的6.08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2.9亿元,累计投入83.03亿元,增长了112%;R&D支出占GDP比重从2011年的1.01%增加到2017年的1.34%,增长了32.7%。2014年至2017年,我市研发费用投入加计扣除总额达10.38亿元,共减免税额1.45亿元。

我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从2009年的27家增加到2017年的85家,增长了315%。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各类创新型(试点)企业11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3家,市级8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产值分别从2011年的21.7亿元和99.4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3.4亿元和121亿元,增长了108%和122%。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5.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今年1-7月份,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同比增幅分别为47.5%和25.6%,双双居全省第一位。

我市大力推进“1+3+8”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战略,截至目前,我市拥有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3家;省、市级备案众创空间17家,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全市现有省级院士工作站10家,“1133”研发创新团队31个,“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39家。2011年,我市创新平台总数为56家,2017年我市各类创新平台总数达260家,增长364%,其中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9家。今年8月份,我市依托安徽理工大学的省、部共建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专家论证。至此,我市国家级创新平台总数达8家,居全省前列。

我市成功争创了国家级淮南(凤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力推进。全市选派担任农业科技特派员的专家达181人,引进、选育、推广农业科技新品种220个。市级科技计划重点支持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扶贫项目,以及与贫困村、贫困户建立了利益链接机制的企业,2016、2017年支持科技扶贫专项资金450万元。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共完成科技成果鉴定1800余项。1997年以来,荣获各级科技进步奖25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8项。争取到国家级科技支撑计划2个,攻关计划1个,重点推广计划1个,创新基金17个,“863”计划2个,星火计划10个。2007年到2017年,我市专利申请量从1511件增加到5381件,增长356%;专利授权量由845件增加到2358件,增长279%。截至2017年底,全市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601件,全市万人有效发明拥有量达4.6件。全市共获中国专利金奖1项,省专利金奖4项、省专利优秀奖7项。2012年以来,全市通过“全国技术合同网上登记系统”完成我市技术合同登记1481项,合同成交总额26.5亿元。

新时代孕育新希望,新机遇呼唤新作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淮南正以昂扬的姿态,奋发有为的精神,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道路上进一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服务民生发展,奋力书写着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转型的新篇章!(记者 苏强 编辑 汤宁)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