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扶贫人 扶贫事 > 互帮互助的“技术学校”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互帮互助的“技术学校”
【字体: 】 发布时间:2018/7/20 8:21:4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组长,你家小龙虾用的什么饲料,长得这样好?”

“今年,鱼苗的防疫怎么做?”

“老方,要不你今年跟我学养鱼吧,肯定能脱贫。”

……

在寿县窑口镇贾庙村的第三互助组“家常会”上,互助组成员们你一言我一语在讨论水产养殖技术,“家常会”成了“技术培训会”,“互助组”成了“培训学校”。

之所以有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有这样殷切的致富期望,还是源于村“两委”为互助组选了个好组长——陈志理。

陈志理是贾庙村四卜村民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妻子患有精神病,丧失劳动能力,孩子在念书,家庭经济来源主要靠陈志理一人种地、打散工,收入微薄。

陈志理在村“两委”和帮扶责任人的帮助下,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产业,养殖中遇到问题,主动向技术人员请教,积极参加镇政府组织的养殖技术培训班的学习。陈志理利用学到的技术,在去年底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超过贫困线标准,教育、医疗、住房等三保障问题得到了解决,顺利脱贫。

脱贫后,陈志理继续发展养殖小龙虾产业,进一步改善生活,逐步由脱贫向致富转变。听说,村里要成立脱贫互助组,贫困户帮助贫困户,贫困户带动贫困户,陈志理主动要求参加互助组,带领大家一起脱贫致富。就这样,陈志理成了窑口镇贾庙村第三互助组组长,带领该组的贫困户,利用农户农闲时间,以家前屋后为主阵地,召集农户反映解决问题,通过群众宣传群众,群众帮助群众,通过“互助、互帮、互学、互促、互比”等活动,让扶贫政策深入人心,帮扶措施落到实处。

贫困户周志群是第三互助组里的“硬骨头”。周志群老人儿子早逝,带着媳妇和孙子过着艰难的生活,是2018年拟脱贫贫困户。但是,他家缺技术、缺劳力,要想顺利实现脱贫,啃下这块“硬骨头”难度可想而知。

在一次互助组开展的“家常会”上,大家谈到周志群家的脱贫路径时都一筹莫展。陈志理鼓励他:“老周呀,你家没有劳力,种地解决不了脱贫问题。要不,你跟我一起养小龙虾,有技术上的问题我帮你解决,放心吧。”

前有车,后有辙。陈志理养殖小龙虾脱贫致富的经历老周是看在眼里的,他也不甘于继续贫困下去,于是决定跟着陈志理一起养殖小龙虾。

村“两委”听到老周的诉求后很高兴,主动帮助他解决要素难题。现如今,周志群在互助组的帮助下养殖了7亩多的小龙虾,今夏龙虾已经上市,老周尝到了致富的甜头。

同组的刘保春很年轻,脑子活,这些年摸爬滚打却没有什么建树。水产养殖让刘保春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他利用贾庙村位居瓦埠湖沿岸的水资源优势承包了水塘养殖鱼虾,今年的收获也很可观。他们在互助组中分享养殖心得、交流养殖技术,把互助组办成了“技术学校”,一起携手走上脱贫的小康之路。

(记者 周莹莹 通讯员 熊文田 编辑 汤宁)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