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记者来到大通区孔店乡河沿村,只见新拓宽的村道笔直地由村口向村里延伸,新铺就的水泥路面整洁而平坦。“现在的村道又宽又平,走在上面,心里更敞亮了。”村民郑仁英高兴地说。
河沿村村道全长约3公里,是当地村民前往定远县炉桥镇的主要道路;沿途共有3个村庄,此前由于道路狭窄,交通压力一直很大。“原来的路只有4米宽,村民骑车、开车都不方便。”市财政局驻河沿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王更生介绍,狭窄的道路还限制了村里的农业生产发展。河沿村是当地草莓主产区,每年的草莓种植面积超过了1000亩。
要想富,先修路。当地群众的期盼,终于在今年实现了。今年3月,河沿村利用扶贫项目资金,投入360万元,正式实施了村道拓宽工程。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一条宽敞平整的村道出现在村民眼前。“拓宽之后,路面达到6米宽,无论是骑车还是开车,都更为通畅。”王更生介绍,随着主体工程的完工,道路的标线、路旁的绿化以及路灯安装等工程也将很快进入实施阶段。路修好了,最高兴的还是河沿村的群众。“道路加宽了,出行更方便了,俺对种草莓多赚钱更有信心了!”村民闫其贵说。
打赢脱贫攻坚战,增强“造血”功能是核心。驻村扶贫工作队着力振兴村里产业,利用37万元江淮分水岭项目资金,流转土地80亩,种植优质水稻、草莓和瓜果蔬菜,打造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种植模式和“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社区店+基地”销售模式,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2万元,每户贫困户每人增收1000元。利用扶贫资金60万元,流转35亩土地进行草莓大棚种植,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4万元,每户贫困户每人增收1000元。利用农业财政资金58.2万元,建设农产品种植标准化园区,通过公开招租方式,每年为河沿村增加收入6万元,其中,4万元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向贫困户分红。利用农业财政资金71.5万元,新建粮食加工厂房,购置粮食烘干机、打米机、磨面机等设备,项目建成验收后将采取租赁方式为村集体、村民增加收入。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驻村扶贫工作队争取40万元对河沿村旅游进行整体规划,建设了旅游扶贫“八个一”项目,打造了乡村旅游亮点。同时,争取10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整修沟渠打造农民文化广场,目前正在前期设计阶段。
闫其远原是一名贫困户,在产业扶贫资金的帮助下,2016年他家建起了2个草莓大棚,当年收入达到2万元,成功实现脱贫。贫困户脱贫,政策不脱钩。2017年,闫其远流转了乡邻部分土地,新建和扩建了4个大棚,全年收入达到5万元。这一年,他家盖起了3间新房,拉起了一个院子,筑起了一个新家。“2018年春节前夕,我们搬进了新屋,一家人都很高兴”。闫其远说。
为方便群众家门口就业,工作队积极牵线搭桥,引进安徽国奥体育用品制造有限公司来村办厂,申报乒乓球拍加工产业扶贫项目,项目即将投入生产,可带动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和村民30多人就业。积极谋划塘下1600多亩土地的整体流转,打造集生态农业、旅游于一体的高端农业生态园,项目正在洽谈中,村民可通过入股、流转、就业等多种方式参与利润分红,增强了贫困户脱贫的可持续性。
(记者 朱庆磊 编辑 汤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