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扶贫人 扶贫事 > 扶贫路上的妯娌情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扶贫路上的妯娌情
【字体: 】 发布时间:2018/6/14 9:42:3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这是记者在采访中遇到的一个感人的故事,讲述着扶贫路上的感人至深的妯娌情。

 “啊!啊!啊!”一看到乡村扶贫干部陪同记者来采访,王发芹手舞足蹈,跌跌撞撞,喊叫着把我们往她家里带。

“由于语言障碍,平时,她不和人说话。现在,看见扶贫干部来了,她很高兴。”陪同记者采访的村委会主任许道辉告诉记者。

王发芹是谢家集区孤堆回族乡大洼村圈行组的贫困户,智力二级残疾,丈夫张云精神上有障碍,常年在上海园林公司打工。女儿张春雨在孤堆回族乡上初中,儿子张芝祎智力一级残疾。王发芹一家人的生活生产全靠哥哥张政和妯娌曹永华照顾。

2014年,经过精准识别,她家被确定为贫困户,市国土资源局驻村扶贫工作队精准施策,为她家制定了具体的扶贫措施。介绍张云到上海园林公司打工,每年收益15000元;为她家代缴了四个人每年720元的新农合,享受到“180”、“351”政策;为她家四人办理了每月1440元的低保;实施了30000元的小额贷款,每年收益2000元;家里两个残疾人每年有2400元的残疾人生活补助和1440元的残疾人护理补贴;补贴她家20000元危房改造资金建起了二层小楼;为她家安装了3000瓦的光伏发电,每年能收益3000元,女儿每年502元学杂费也免除了;每季度补助她家168元的电费。

“她的生活不能自理,她以前说话只能讲一个字,现在可以讲三个字了。”曹永华告诉记者。“现在,我每天早晨都要先烧好饭,张春雨吃过早饭去上学后,我再帮她烧饭、洗衣、打扫院子。家里三亩地,我要带她下地干活,她不认识哪是庄稼哪是草,有时把庄稼和草一起拔起,我要帮她认。今天早晨下豆地除草,下午拔秧、栽秧。晚上回来还要帮她洗澡。” 

曹永华还告诉记者一件事,今年冬天大雪期间,她到王发芹家烧早饭,发现她没起床,由于王发芹无法语言表达,一检查发现她高烧不退,在村卫生室工作的曹永华急忙背上她到卫生室打点滴,3天后才见好转。

王发芹的女儿张春雨自打生下来就和曹永华在一起生活,生活学习都由曹永华料理,她亲切地喊曹永华为“娘”,现在上初二了,学习很好。儿子张芝祎出生时就智障,喉咙发育不全,曹永华托熟人到省立儿童医院为他做的手术,挽救了一条生命。

“2017年,她家顺利脱贫了。如果没有我媳妇曹永华对这个家无微不至的照顾,我弟弟这个家早就散了,更不要谈脱贫致富了。”哥哥张政告诉记者。

(记者 刘银昌 编辑 汤宁)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