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扶贫人 扶贫事 > 帮扶政策播撒致富“甘露”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帮扶政策播撒致富“甘露”
【字体: 】 发布时间:2018/5/15 9:08:3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我叫刘刚,是凤台县钱庙乡刘楼村北新队农民,承包2.1亩耕地,全家6口人,由于我和妻子都患有长期慢性病,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家里的生活异常贫困。近几年来,是党和政府扶贫政策的恩泽,才使我走上致富路。

我出生在西淝河岸边的一个贫困村,父母早逝,我很小就独自一人漂流在外。20多年前,我在贵州打工做建筑活时,认识了当地女孩刘晓闻,通过两年的相处,2000年我们结为夫妻回到了凤台老家刘楼村,当时借住在好心邻居的两间旧房子里。由于家里地少,妻子又经常生病,医药费用开支较大,还有4口人需要抚养,仅靠2.1亩地和我在外打零工维持生活,全家人一直挣扎在贫困线上。

就在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乡村干部来到我家了解情况,沟通交流做工作,问我未来的打算,向我讲解扶贫攻坚政策和全县即将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情况。从思想上激发我立志摆脱贫穷的信心和动力,鼓励我振作起来,面向新生活。

2014年,在精准识别贫困户时,我家被纳入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乡村领导和驻村扶贫工作队根据我家情况,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我家6口人都申请办理了低保。

近几年,在乡村两级干部的帮扶下,我们家人看病、定期复查、拿药都有保障了;2016年,乡政府资助2万元帮助我家盖了房子,读初中的大女儿和两个上小学的女儿的各种费用全免了;此外,每个小孩每年还补助1000元用于购买学习用品等,乡结对帮扶干部也为我的几个孩子送来了书包文具、玩具、食品等,让我们深受感动。村里还采取集中的方式帮我家安装了光伏,每月光伏发电这一项补助我家100元。

去年,国家实施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升民生工程项目,村里成立了一家秸秆综合利用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产销联动,对贫困户进行了免费培训,并免费为我家送来了一台草绳机,草绳加工简单易学,时间上自由灵活,妻子在家加工草绳,草绳厂以每盘7元的价格负责上门回收加工好的草绳,仅这一项,我家每月能增收400多元。

2016年,村里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筹资近5万元,在我家大门口搭建了一大间彩板房,帮我家购买了一套大型大米加工机械,厂家技术人员手把手教会妻子如何操作,附近村民纷纷前来加工大米,每年为村民加工大米的收入有4000多元。

近两年来,我的家乡大张旗鼓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街道绿化亮化,扶贫工作队安排我去帮助修下水道、铺街道路面砖、栽植树木花卉等,每月收入2000多元。

如今,我家的生活日渐起色,2017年实现了脱贫的目标。妻子逢人便说:“现在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感谢新时期扶贫的好待遇。”

(记者 刘银昌 通讯员 栾绪标 编辑 汤宁)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