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扶贫人 扶贫事 > 糖葫芦“串”出的美好生活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糖葫芦“串”出的美好生活
【字体: 】 发布时间:2018/5/9 9:14:06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靠着一手制作糖葫芦的绝佳手艺,杨再金的糖葫芦成了寿县小甸镇妇孺皆知的美食,成了人们美好的记忆和享受。短短的几年,杨再金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彻底摆脱了贫困。

“远近乡邻都知道我的糖葫芦,我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600多串,1000多元,我家2017年底就脱贫了。”5月6日,记者见到杨再金时,他刚从水田里回来,穿着雨衣,赤着脚,头上带着矿灯,手里拎着水桶,向记者展示他刚刚捕捉到的两三公斤蚂蝗,“今天,这些蚂蝗能卖200多元。”
杨再金是寿县小甸镇杨圩村上郢组的村民,几年前,他妻子由于精神上有些障碍,丢下他和年幼的女儿,不知所踪。他的父亲杨传育是位老军人,母亲付传莹丧失劳动能力,家里有12亩土地,生活拮据。2014年,杨再金家经过精准识别,被确认为享受国家标准扶贫政策的贫困户。

去年5月,市委政法委扶贫工作队入驻该村后,帮扶责任人和驻村工作队经常入户走访,针对杨再金家实际情况,精准落实了各项帮扶措施。现在,他的父亲杨传育每月享受到军人定期生活补助495元;减免了一家4口每人每年180元的新农合筹资;安装了3000瓦光伏,每年收入3000多元;3亩鱼塘每年的收入也在1万多元;女儿上学,每年能享受到300元的补贴;每月能享受到10度电的补贴。

杨再金有一手父亲传给他的制作糖葫芦的秘籍,为了提高制作技艺,他跑遍了淮南周边制作糖葫芦的作坊,虚心学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作技艺。精选山楂,细熬冰糖,各种原料精心配比,酸甜爽口。只要天不下雨,杨再金在每年的8月至第二年的4月,每天都要做糖葫芦,父亲帮他串串,然后上街叫卖,双庙、小甸、李山等处的大街小巷都能听到他的叫卖声,他的糖葫芦很是抢手,每年收入达20000多元。

杨再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还独辟蹊径,有着一般人看不上、也不愿意干的副业——捉蚂蝗。蚂蝗是一味中药材,新鲜的潮湿蚂蝗一般都在100元一公斤,晒干后,价格更高。杨再金细心研究蚂蝗的生活习性,掌握天气变化,只要一下雨,他就准备工具,一只水桶,周边涂抹上牙膏,防止蚂蝗溜掉和叮咬,带上矿灯,穿上雨衣,一晚上能捉四五斤。

采访结束,在送记者离开时,杨再金特意带领记者围着他的房前屋后看了一遍他栽种的山楂树。“这些山楂树今年就可以结果了,今后,我要用我种的山楂制作糖葫芦,把杨氏糖葫芦产业做大做强。”说到今后的发展,杨再金信心十足。

(记者 刘银昌 编辑 汤宁)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