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后、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会员,对中国近代经济史与社会史、政治史的交叉研究颇有造诣、述著丰硕;他提出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维教学模式’”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效果显著;他秉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曾获“安徽省教学名师”、市首届“舜耕英才”等荣誉称号。他就是淮南师范学院教授、法学院院长夏维奇。
用一颗匠心做教书育人的楷模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最基本工作。”夏维奇介绍说,近年来,他主要承担《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中国社会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他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主持完成了“高校思政理论课三维教学模式研究”等多项省厅及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发表《“三维教学模式”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创新》、《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利用》等教学研究论文多篇,编著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维教学模式”教学案例》(正在修订之中,即将出版)。他针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提出的“三维教学模式”:分别从时间、空间和学科三个维度,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地域性、学科性,将教材内容巧妙转化为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使之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校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并多次与兄弟院校交流。
以不懈执着当科学研究的先锋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也是高校教师的重要工作。近年来,夏维奇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史与社会史、政治史的交叉研究,先后参加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辛亥革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等重要学术会议;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发表《排拒与接纳:晚清朝野关于自建电报的论争——从中国首条自建电报线问题说起》等学术论文40余篇,多篇学术论文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或为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编论点;由人民出版社独立出版《晚清电报建设与社会变迁——以有线电报为考察中心》专著1部、参著1部,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他以西方近代重要科技成果——电报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为切入点,深入剖析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的复杂面相,以及电报引发近代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及文化诸领域的变革中所蕴涵的国家层面的功能与影响。在当下我国社会加速迈向信息化、现代化的时代大背景下,上述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记者 李东华 编辑 汤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