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33名贫困户通过银行贷款后,将贷款资金投入到高新区三和镇徐马村一养殖大户王根的产业中,届时,他们不需缴纳利息,便可领到红利,实现增收脱贫。真有如此好事?为此,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走访了养殖大户王根,一探究竟。
万事俱备
9月13日上午,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来到王根的养殖中心。一进院子,只见机器轰鸣、马达声响,几名工人正在紧张地忙碌着,有的正在运送热腾腾的香瓜子,有的将刚收进的秸秆、青草打碎,装池发酵作为牛饲料,王根和妻子曹颖则在一新建的牛棚里,检查、固定一些设施,见到有客人来访,他俩放下工具,热情地打着招呼。
没想到,在这小院背后,还藏有玄机,园内满是大棚。在一大棚里,全是体格健壮的黄牛,另外几个大棚,有王根新培育的桑果苗和甜高粱苗。王根指着两个新建的大棚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这便是利用33名贫困户贷款资金建起的新牛棚。他说,在本月25日前,第一批六七十头牛,将会“住”进来,在下个月的下旬,第二批也会到位,共计300余头牛。
艰辛创业
据王根介绍,1989年,他做起瓜子加工生意,后来生意下滑,他便搞起了养殖,在当地政府扶持下,通过土地流转,建起了20亩桑果园。2013年,王根开始养牛,一共养了98头黄牛。为了节约养牛成本,他又种了60多亩甜高粱,将甜高粱和修剪下来的桑树枝叶,作为牛饲料。通过这些年的努力,他的产业初具规模,同时,也带动了当地30多人就近就业。
2016年,他申报了绿色农业项目资金,得到政府的支持,为了让更多贫困户乘上“致富快车”,他和妻子一道加快建设,向“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
说到扶贫,妻子曹颖插话道,为了让一些招聘来的贫困村民既安心工作,又能兼顾企业的利益最大化,自己的丈夫操碎了心。她说,王根经常到这些贫困村民家中了解实际情况,根据他们各自的具体情况,以便安排工作;在工资结算方面,实行一天一计算方式。这样一来,贫困村民一旦遇到家中有事,便可随时回家处理。今年3月,王根在给牛打针时,突然牛用后腿踢了过来,王根急忙躲闪,没想到,脚下一滑,重重摔在地上,到医院一检查,肋骨摔断四根,想到家里有许多事还没有完成,需要人照看、指挥,王根只在医院呆了5个小时,到晚上9点就出院了,回到家,王根忍着剧痛,整整熬了一夜。
择优选项
在谈到为何要以养牛来扶贫,王根介绍说,目前,国家对养牛产业扶持力度很大,很多项目均不收费,如口蹄疫苗、疫检等项目都由国家承担,从东北运过来的小牛成本很低,运输过程中,很多手续也都不收费。王根说,徐马村很适合育肥养牛,因为这里有大量的土地,远离喧嚣的城市,但交通还是很方便的;同时因为一家一户的土地较为分散,水利系统不完备,农民种庄稼只能靠天收,因此,一些村民不愿种地;再则,当地有大量的草本类植物饲料,可以加工利用,适合开展养殖,所以,农民养牛是一项容易脱贫致富的项目。
在现场,家住三和镇徐洼村的村民徐友江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王根夫妻俩真是好心人。他说,自己的妻子患有智障,不能照顾孩子,家庭许多事,需要自己亲力亲为,为此,王根夫妻俩给了他最大的关照,使他工作、家庭两不误。
家住三和镇洞山村的沈多军则对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说,自己的父母常年有病,需要子女们经常救济,这次用小额贷款,通过那些有经验的养殖户的创业,每年有3000元的收入,脱贫有希望了。“感谢政府的好政策,小额贷款帮了我们家大忙了!”沈多军高兴地说道。
政策解读
据高新区扶贫办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扶贫小额信贷是专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发展资金而量身定制的扶贫贷款产品。这主要为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县级建立风险补偿金的信用贷款。主要用于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等生产经营项目或支持贫困户带资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得用于子女上学、看病、还债等非生产性支出和赌博、放高利贷等违法活动。
相关负责人说,一些自主创业能力较弱的贫困户通过农村商业银行贷款后(贷款的利息由政府贴息),将贷款资金投入到银行筛选认可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贷款到期后由企业统一还款,企业每季度以“分红”或资金使用费用等方式向贫困户返还固定收益,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这次有33名贫困户首次乘“致富快车”,今后将会有更多的人享受这项福利,从而达到脱贫。
图一:王根正在检查牛棚设施
图二:王根查看长势旺盛的甜高粱
(记者 冉韬 通讯员 王少景 编辑 汤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