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记者前往大通区孔店乡欢灯村驻村蹲点采访脱贫攻坚工作。一大早,记者来到贫困户郑礼龙家的田地时,他正忙着摘长豆角。记者站在田埂上,放眼望去,看到密密麻麻的枝叶下面,长长的豆角挂满技头,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眼下,市场上长豆角价格每斤2元左右,我家已经收入3000多元了。”郑礼龙一边忙着摘长豆角,一边和记者说话,脸上流着辛勤的汗水、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我家是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2016年实现了脱贫梦想。”弄清记者来意后,郑礼龙便打开了话匣子,说起父子儿子脱贫的故事。
郑礼龙告诉记者,自己今年66岁,妻子去世后,一直与儿子相依为命。因为贫困,儿子30多岁了,但一直没有成家。话语间,郑礼龙流露出一丝伤感。
田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郑礼龙说,自己家有4亩多田地,以前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经济效益不高。2014年以来,驻村扶贫干部千方百计帮助自己调整种植结构,种植西瓜、长豆角等经济作物,虽然更加辛苦一些,但经济效益明显提升。“种植水稻,每亩纯收入不超过1000元;种植长豆角,若市场行情好,每亩纯收入在5000多元以上。”郑礼龙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郑礼龙告诉记者,眼下正是长豆角上市时节,因自己患有动脉曲张疾病,行动不便,重体力劳动都落在了儿子一个人身上。为减轻儿子负担,家里新买了电瓶车,儿子负责田里,自己负责销售。
光伏扶贫,既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又能推广绿色清洁能源。欢灯村集中建设了一个分户光伏电站。村干部告诉记者,为助力贫困户脱贫,当地党委、政府为每户贫困户出资2.4万元,建设了容量为3千瓦的光伏,共惠及20户农户。作为受益者,郑礼龙告诉记者,今年一季度,他家的电费收益为370元,另外还有政策补贴600多元,每年约有2000元收益。
农闲时,郑礼龙便会当起村里保洁员,既支持了美丽乡村建设,又能多一点家庭收入。郑礼龙的儿子,则前往上海等沿海城市打工,每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
有辛勤付出,才会有收获的喜悦。2016年,郑礼龙家在贫困户羡慕的眼光中,率先实现了脱贫梦想。这一年,他家盖了两间新房,加上原有的两间房屋,四周拉上围墙,就是一个小院落。郑礼龙说,自己最大的愿望是,期盼着早点娶上儿媳妇,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户脱贫,扶贫政策不脱钩。市委老干部局驻村扶贫工作队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增强脱贫的可持续性,实施了“户脱贫、扶贫政策不脱钩”的政策。眼下,大通区委、区政府正考虑给每户贫困户赠送两头品种羊,鼓励贫困户自力更生,通过发展养殖业增加收入。大河有水小河满。围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里正在积极谋划发展商贸、养殖等产业,变输血为造血,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新动力。
【采访手记】 郑礼龙父子二人,面对贫困,不等不靠,通过种植豆角、外出务工等途径,在党委、政府对其光伏扶贫的帮助下,实现了脱贫梦想,上演了父子脱贫记。郑礼龙父子脱贫故事,阐释了这样一个道理:党委、政府帮扶是外力,激发主体活力是内力,只有内力外力共同发力,才能最终赢得这场战役。
(记者 朱庆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