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打赢脱贫攻坚战 > 创业甩掉贫困帽 助农脱贫奔小康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创业甩掉贫困帽 助农脱贫奔小康
【字体: 】 发布时间:2017/7/10 9:33:0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这是高温培养基料,水分还不够,回头再加水,然后装袋,再上高温灭菌。”

“菌料的营养配比一定要按比例配制,才能产出好菇。”

“菌棒的排放要通风,湿度、温度都要控制好……”

7月3日清晨,记者来到凤台县尚塘乡安圩村,看到凤台县映玉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十几名村民正忙碌着采摘新鲜的菌菇准备外运。合作社负责人孙国辉告诉记者,该合作社是凤台县产业扶贫示范基地项目,今年以来,基地已吸收村里26户贫困户就业。

“我曾经也是贫困户,知道贫困户这个‘帽子’戴在头上实在太重,总想早点摘下……”孙国辉面对记者问起为什么要接纳贫困户就业时,面部沉重地讲述了一段往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20多岁的孙国辉怀揣着梦想,跟随同乡远赴上海养猪,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换取家人的衣食无忧。几年后,他拿出打工的积蓄,又向老乡们借了几万元,在上海建起了自己的养猪场。由于当年生猪行业疫病暴发,孙国辉所有的猪崽都“难逃厄运”,他的20多万元就这样打了“水漂”。

就这样,孙国辉带着创业的“伤痛”回到了家乡,贫困户的帽子也牢牢地扣在了他的头上。看到妻儿老小为了还债紧衣缩食,连肉都舍不得吃,孙国辉的心头就像是被针扎了一样。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振作起来,一定要摆脱贫困!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孙国辉与亲戚闲话时,聊到了种植菌菇。亲戚告诉他,如果他想学可以免费教授。孙国辉再次鼓起了干劲。2013年10月,孙国辉再次创业,成立了凤台县映玉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安圩村建立了4个蘑菇大棚,当年获利3万余元。虽然收益不多,却坚定了孙国辉创业的信心。次年,孙国辉又筹资50多万元,建了共计8个大棚,用于菌菇种植。2015年,孙国辉妥妥地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成为村里致富带头人。现在已发展到80个蘑菇大棚,占地近百亩,年产鲜菇100多万斤,实现销售收入300余万元,产品远销北京、广州、深圳、长沙、无锡、合肥等地。

为了便于鲜菇的收储、保鲜,孙国辉与收购商合资建立了冷库。他还利用当地优势,就地取材利用稻草和麦秸秆,制作双孢菇的生产原料,每年消化秸秆2000吨,既解决了秸秆焚烧造成的污染问题,又让秸秆回收再利用,变废为宝。孙国辉介绍,按亩产秸秆600斤计算,每斤0.1元回收,每亩60元,这一项就为基地周边农民增收18万元。

孙国辉说,现在基地的建设是由产业带动就业,合作社准备扩大规模,多研发新品种,建立更大面积的冷库,做大做强基地产业,采取年底分红、传授食用菌技术等措施,让贫困户脱贫不返贫,走上致富路。

临近傍晚,在基地里,工人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工作,有人正在扎实菌棒袋,有人正把菌料装袋。孙国辉指导工人配制菌料,边传授他们种植技术,远远望去一派忙碌的劳动场景。

“我是创业者,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咱不能被困难打败,我自己脱贫了,更要带领全村的贫困户全部脱贫。”孙国辉底气十足地说。

(记者 刘银昌 通讯员 朱红颖)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