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舜耕论坛 > 瞄准“中国成语典故之城”目标奋力前行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瞄准“中国成语典故之城”目标奋力前行
【字体: 】 发布时间:2017/5/19 9:47:0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有人说,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维系着市民对一座城市的归属感和依恋感的情感纽带。一座缺少了灵魂的城市,无论经济再繁华强势,物质基础再殷实,也难以让人找到对城市的认同和心灵的归属。

根植起源于淮南的成语典故,则是淮南人的文化财富,彰显了淮南城市的底蕴和品位。我们应挖掘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打造“中国成语典故文化园”,塑造一批可观、可感、可悟的成语景观。申报“中国成语典故之城”,不仅可以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擦亮城市“文化名片”,还能提升城市形象、促进文明素质提升。申报“中国成语典故之城”,可以系统开发利用成语典故资源,形成文化产业链,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城市转型发展路径。

当今城市间的竞争不单是GDP的竞争,更多的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拥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城市本身就具有强大的虹吸力,况且成语典故等文化资源中本来就蕴含了许多显性和潜在的商机。借助“中国成语典故之城”,可以谋划系列相关的文化产业项目,诸如开发成语绘画、经典故事、影视动漫、体验场馆、旅游产品、传习基地等等,可以衍生出众多的招商引资项目,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来淮发展。

我市在历史文化地位、成语典故文化资源价值、历史文化挖掘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博设施建设等方面有着鲜明的淮南特色,具备争创“中国成语典故之城”条件和优势。

细细翻阅回味淮南现有的地方志书、文化典籍,不难梳理发现,源自《淮南子》的成语349条,源于“淮南国”的成语29条,源于八公山的成语22条,与主词条同义或字序不同的有600多条,累计可逾1000条,还有《淮南市志》、《寿州志》、《八公山的传说》丛书、《淮南子与二十四节气》等书籍中收录的有反映体现出的成语及其典故传说出处。很多源出淮南的成语影响力较大,诸如:因淮南王刘安与八公同炼丹药而出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因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而出的“八公山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围棋赌墅”,寿州城内因清官时苗而生的“时苗留犊”及地方传说而出的“当面锣、对面鼓,人心不足蛇吞象”等等。

令人可喜的是,对于成语文化的运用,淮南业已形成一定的民间文化普及基础,且在地方民俗中有充分的体现。无论是在剪纸、绘画、工艺制作上,还是在文艺演出、影视传媒、日常舆论宣传上,均可见成语典故的传播运用。此外,淮南还成立有淮南子文化研究会、民间文艺家协会、历史文化研究会、民间演艺团队等群众性社团研究机构,专事成语典故传说的研究创作,无不彰显了这座城市成语典故文化的未来勃勃发展生机和不竭动力源泉,为淮南早日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成语典故之城”夯实了坚实根基。

(程晋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