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司法部门创新管理提升人民调解水平
全市91个乡镇(街道)、1083个村(居)全部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55个企事业单位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交通事故、医患纠纷、物业纠纷等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不断建立,一个以乡镇(街道)、村(居)调委会为主体,以专业性调委会为骨干,遍布城乡、深入社会的人民调解网络构建完善。
在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建立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全力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引导群众依法解决利益诉求,延伸了人民调解工作前沿。
2016年,全市5438名人民调解员强化纠纷排查、深入化解矛盾,共调解案件32867件,调解成功32362件,成功率98.5%,履行31669件……
近年来,市司法局以健全完善网络体系为基础,以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建设为重点,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为抓手,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职能作用,着力预防冲突、化解矛盾、定纷止争,把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筑牢了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和谐义工”,善解“心疙瘩”
在八公山区,活跃着一支“老娘舅”人民调解队伍,人们称他们是不离岗的“和谐义工”。四位“老娘舅”对各村宗族关系、历史渊源、当前情况了如指掌,调解时很快摸清纠纷症结,找准化解切入点,“对症下药”案结事了。他们每天走村入户、穿梭田间地头化解矛盾纠纷,用真情促进了邻里和睦。
“自‘老娘舅’调解小组成立以来,化解各类纠纷220余起,其中重大纠纷25起。”市司法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说,我们将认真总结“老娘舅”调解工作经验,在全市73个乡镇探索建立品牌人民调解工作室,选聘在基层有威望、懂法律、热心人民调解事业的人担任人民调解员,进一步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纠纷。
专业调解,专啃“硬骨头”
2016年4月,一患儿因“发热咽痛2天”就诊于我市某医院儿科,儿科医生在出具处方时,误将维库溴铵当作儿科化痰药溴化铵,致患儿抢救治疗无效死亡。此事经省内外相关媒体报道后产生较大影响。市医调委第一时间组织调解专家在医疗事故鉴定的基础上,开展多轮调解促成双方达成一致意见,避免了“医闹”恶性事件的发生。
医患纠纷解决不好,往往成为矛盾激发的焦点。淮南市各级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依托医学专家、法律专家库,坚持独立第三方调解原则和公正、及时、便民的调解方式,2016年调解医患纠纷259件,调解的案件100%案结事了,没有一件出现反复,有效维护了全市医疗秩序与社会和谐稳定。
与此同时,我市深入拓展人民调解领域,交通事故、物业纠纷、劳动争议、婚姻家庭等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不断建立,有效化解了疑难复杂、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的矛盾纠纷,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和谐度”和群众“满意率”。
创新服务,催开“和谐花”
走进毛集实验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调解大厅、各类专业调委会、两代表一委员和老干部调解室等8大调解功能室标识醒目,制度“上墙”,人民调解员们细心听取群众意见,妥善化解当事双方纷争。“我们成立这个调处中心,初衷是让老百姓遇到烦心事不再东跑西跑,进一个门就能解决问题。”该中心负责同志介绍说,我们希望通过协调联动、有机衔接、高效便捷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最终实现“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调处”的工作效果。自去年底该中心成立以来,已接待来访群众300多人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70多件。
我市还在基层法院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在部分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巡回法庭,在全市69个公安派出所全部建立“警民联调”工作室等,建立完善“诉调对接”、“警民联调”、“委托调解”等机制,不断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下一步,市司法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实施意见》,积极整合司法行政系统法律人才资源,不断拓展人民调解领域,切实推进‘一村(社区)一律师’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一站式’、‘坐诊制’等调解工作方式方法,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市司法局负责同志表示。
(记者 何婷婷 通讯员 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