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田家庵区西南的史院乡,是典型的农业乡镇,偏远、落后曾是它的代名词,9个行政村建档立卡的省级贫困村就有2个,贫困人口955户1445人……
过去的一年,史院乡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的工作原则,结合实际,从“谁来扶、扶持谁、怎么扶”三个方面努力探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思路和举措,贫困村村容村貌有了极大改观,群众生活也有了明显改善,取得了良好实效。
“谁来扶”:强组织保障形成帮扶合力
“张书记,我们贫困户都感谢你啊!”“吕乡长,你又来了,进屋来喝口水!”……记者跟随史院乡几名干部行走在尹祠、涧坝两个贫困村中,不时有村民上前来打招呼。
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推进扶贫工作中,史院乡党委、政府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联系村乡干部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乡扶贫工作站,下设9个村级扶贫工作队,强化组织领导,强化思想认识,强化责任落实,强化阵地建设。
“干部脚底有泥,群众心里有底”。乡党委、政府严格实行贫困户包保责任制,市、区、乡、村四级近200名党员干部奋战在扶贫第一线,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包户包人,确保扶贫工作做到无死角、全覆盖,为全乡打赢扶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扶持谁”:动态管理精准识别贫困户
乡政府一间办公室里,一个名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信息监控表”的硕大表格占据了整整一面墙,村别、户主姓名、家庭人口、致贫原因等贫困人口基本信息,以及帮扶单位和人员、扶贫脱贫措施等信息,均在表格内一一呈现。一旁的办公桌上,一本本厚实的贫困户基本情况、扶贫手册及其他台账整齐摆放。
“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帮扶措施和资金使用的精准度,让真正困难群众得到实惠,就要求我们要在精准识贫上下真功、下苦功。”乡党委书记张传斌说到,乡党委、政府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各村村干部进村入户对贫困户信息一再排查、一再核实,实行“一户一策”分类扶贫,为每户贫困户制作一套信息档案和帮扶手册,真正做到了底数清、问题清、任务清、对策清、责任清。
史院乡实行贫困人口动态化管理,对全乡农户逐村逐组逐户进行地毯式摸排,成立审核小组对摸排出的新增贫困户进行初核、复核,及时张榜公示。通过摸底、排查、审核,确定新增贫困户50户137人,确保了扶贫工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真正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怎么扶”:多措并举为贫困户办实事
以前几间危房四面漏风,栽种水稻和小麦只能勉强满足口粮;如今实施危房改造盖起两间新房,房顶上架起的光伏电站已并网发电,屋头田地里树起一座钢架大棚种起酥瓜……51岁的涧坝村贫困户庞贵兰的生活在今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酥瓜采摘后有五六千元钱收入,到年底光伏还有3500元左右,我们家日子也就好过了!”丈夫去世多年,自己和女儿都患病,一直在贫苦生活中挣扎的庞贵兰如今对生活充满希望。
庞贵兰所期待的生活,在尹祠村村民尹良泽家已经早一步转化为现实。77岁的尹良泽一家三口几乎都没有劳动能力,史院乡在去年为他家建起了户用光伏扶贫电站和钢架大棚,全年光伏发电及大棚种植草莓收入超过了13000元,家庭也在去年年底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如今,尹良泽在乡邻的帮衬下又扩大了大棚的规模,收入将进一步增加。
史院乡在扶贫工作中还注重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积极争取爱心人士返乡创业带动贫困户发展,位于闫阳村的展旺制衣有限公司便是“凤还巢”企业,为14名贫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45岁的员工尹玉美说,以前在市里找事做,工资不高、离家还远,如今每月收入4千元左右,既有稳定工作还能照顾家庭。
在尹祠村、涧坝村实施100KW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将为每村增加年集体经济收入约12万元,201户贫困户将受益;投资230余万元,建成3条扶贫道路;对30户贫困户实施养殖扶贫项目,每户发放波尔山羊2只……一件件切合实际的举措,为贫困户们绘制出了脱贫的美好图景,而这些图景正大踏步转化为现实——3年来,史院乡已实现脱贫555户783人,尹祠村已于2016年从省级贫困村中出列,涧坝村也拟于今年出列!
短评:扶贫讲效益,招招见实效。明确了“谁来扶”,便能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解决了“扶持谁”,就指明了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向,既不能落下一个贫困群众,还要力争做到脱贫到人;做好“怎么扶”,归纳起来就是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像史院乡一样,扶贫工作离不开党员干部的带头引领,还需要从帮扶对象的实际出发,开展“量体裁衣”式细致服务,实现从“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做好这些才能真正帮扶困难户早日脱贫。
(记者 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