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从学科发展、信息化平台建设、高端智库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兼具世界眼光和中国特色的前瞻性、可行性措施。上个月,淮南市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为我市社科工作指明了方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市社科工作者要以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认真贯彻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开创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为我市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组织社科研究,提升决策咨询水平。一是积极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特别是我市应对国家战略的实施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重新塑造淮南战略新优势而推出的重要战略举措,如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市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事关淮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深入开展应用对策研究。二是扎实推进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发挥在淮高校、党校、科研机构人才集聚的优势,推出一批有价值有深度的理论成果。重点围绕《中共淮南市委关于制定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吸引各领域优秀人才积极参与课题调研活动,形成一批研究成果。三是深入开展历史文化研究。淮南是全国较大的城市,也是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的城市。从淮夷文化,到后来的楚文化、汉文化,相继在这里发展繁荣。特别是汉文化,孕育产生了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淮南子》;发明了被誉为“中华一绝”的大众美食豆腐;孕育了有东方芭蕾之称的花鼓灯艺术;少儿舞蹈艺术被中国舞蹈艺术界称为“淮南现象”等等。全面系统地开展淮南发展和历史文化研究,挖掘淮南文化丰厚的底蕴和当代价值,特别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划归淮南管辖后,淮南的文化资源将更为丰富。
推动社科普及,提升群众人文素养。一是聚合力量,努力形成社科普及的整体合力。组织学会团体,发挥各自优势,努力形成社科普及整体合力。要深入挖掘和培育淮南本地社科普及人才团队,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从科研机构和课堂走出来,深入基层,走进工厂、走进社区、走进农村,和社会大众进行直接的对话和交流;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到社科普及工作中来。二是创新形式,推动社科普及工作深入开展。倡导全体社科工作者深入探索和研究社会科学知识普及的内在规律,在普及形式上下工夫,使社科知识对公众而言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开发设计社科普及读物、社科普及活动。做精做优《淮南社会科学》杂志。三是搭建平台,提升社科普及的数字化水平。新媒体时代,要进一步重视网络社科普及的传播范围和工作力度,提升社科普及数字化水平。微博、微信等已迅速崛起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和传播渠道之一,社科普及要加快以这些新媒体为依托推进工作,充分利用好它们草根性强、分享便捷的优势,并适应其内容精悍、实时互动的特点。
强化社团管理,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一是以社会需求为工作驱动力,促进自身的发展。要始终坚持“学术立会、依法办会、活动兴会、改革强会”方针,加强自身建设,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加强组织规范,努力培育自己的社会功能,克服依赖性,增强自主意识,实现从依附型向参与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二是以各种论坛、研讨会为载体,带动学会学术活动,营造学术氛围。学会团体开展活动要始终突出学术研究交流这一学术功能,并做到常办常新,从而活跃社科界的学术氛围,增进学术同行的认同,促进各学科的理论创新。今后要着重引导市属各学会、协会、各研究会,就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重大问题,以及广大干群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角度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三是以课题研究为导向,引导学会开展调查研究。在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征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社科类学会、协会、研究会必须承担大量的任务。要充分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积极发挥各种社会资源的功能,力争再出一批理论成果。四是以社会科学知识普及为抓手,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功能。要主动引导各学会、协会、研究会开展各项科普宣传活动,提升服务理念,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从而增强学会的服务功能,促进社会文化与大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
(赵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