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动我市“1235转型发展战略”和“235产业发展路径”的实施,“建设创新型淮南”,是市委、市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下,审时度势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淮南曾经在煤炭市场火红的情况下忽视转型、在煤炭市场下行的情况下又不敢转型间徘徊。现今,在经济发展增速处于低谷的严峻形势面前,全市上下都充满了压力感和危机感,产业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大好时机抓而不紧,稍纵即逝。
以市委九届七次、八次全会为转折,“1235发展战略”的提出和“235产业发展路径”的确定,给我市转型发展指明了新方向。而“建设创新型淮南”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则为“1235发展战略”和“235产业发展路径”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好思路决定出路,“建设创新型淮南”的总体思路一是建好“四个重大平台”,以淮南煤炭开采国家工程研究院为代表的“1+6”国家级研发服务平台;以“淮南谷”为代表的“1+8”研发孵化转换平台;以“万名大学生”创新创业为代表的人才引进平台;以“江淮云”为代表的数据信息类企业集聚平台。二是突出科技研发和科技服务两个关键环节。三是提升三个重要比重,即R&占GDP的比重,高新技术企业数占规上工业企业数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四是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学研协同四个创新能力。通过这一总体思路的实施,将把我市建成产业结构合理、互补优势明显、平台特色突出、人才智力汇集、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型城市。
思路好决定目标新,“建设创新型淮南”的新目标是到2020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超2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实现翻番。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300家,其中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1-2家。科技小巨人企业达30家。千亿元产业在煤电、现代煤化工、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形成。推动淮南高新区,由省级向国家级迈进。科技进步对我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全市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3%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以上,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人年。同时,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达100家以上,其中产业技术研究院3家以上;组建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5个;全市院士工作站达到5个,博士后工作站达到12个。参与或主导制定国家级标准10个以上、行业标准20个以上、安徽省地方标准50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3-5件、安徽省著名商标100件以上。科技创新能力位居中部地区同类城市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达到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0亿元。科技投入稳步增长,优化科技经费的投入结构,形成多渠道的经费筹集模式,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投入体制。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农业科技含量显著提升,到2020年,建设良种研发平台2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培育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个,申报国家级、省级农业工程技术中心10个,培养农业科技特派员100个。知识产权战略深入实施,专利年申请量突破5000件,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到2000件和300件以上,培育省级以上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0家。
(张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