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推进民生工程 共创和谐社会 > 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
【字体: 】 发布时间:2014/12/9 7:57:1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今年以来,我市扎实推进民生工程,描绘出一幅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祥和的民生新画卷——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

  硬化的路面四通八达,洁净用水掬手可舀;就业培训政府买单,农民看病可以报销;“五保”老人安享晚年,文化生活惠及民生……这些切切实实的利益不仅是老百姓所关心的,也是党委、政府民生工作的重点。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力度,让老百姓得到了一系列真真切切的实惠,奏响了构建和谐淮南的主旋律。

  民有所需、政有所为,桩桩件件凝聚真情

  转型跨越所指绝不仅仅是经济建设,而是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共同跨越。

  在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市委、市政府将“强市”与“富民”同步推进,让经济发展与民生工程同频共振,尽最大力量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

  真金白银的投入,让全市33项民生工程有序推进。截至10月底,全市拨付民生工程资金30.95亿元,为年初计划29.2亿元的105.99%。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公共文化场馆开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等11项民生工程完成目标任务。

  就业促进工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救助等14项民生工程达到序时进度。

  敬老院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正奋起直追。

  大手笔的民生保障投入、一再拉长的“民生清单”背后,连接着千家万户,受益的是每一个百姓,政府解决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民生为本、民生至上,点点滴滴温暖民心

  民生问题表面看起来都是小事、琐事,但却事关经济社会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大局。随着我市民生普惠的范围不断加大,民生保障的水平日益提高,百姓竖起了大拇指。

  1至11月份,全市共完成就业技能培训20499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7.89%。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特定岗位298人,就业见习岗位500个,已全部安排到位;公益性岗位实际开发了3823个,现已实际安排就业1538人。

  今年,我市实行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拨付义保资金1.5亿元,21.42万中小学生享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其中13.23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放免费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4895名,解决了城镇和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今年,我市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54414套,对困难家庭实施住房补贴,使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得到保障。完成了2250户农村危房改造和11个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全面推动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

  今年,全市解决8.8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630张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床位,开工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465个,完成农村危桥改造44座。

  改善民生、符合民心,件件落实累加幸福

  民生跟着“民声”走,幸福的笑容就会挂在群众的脸上。

  我市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扶持补助力度,着力破解各项难题,解决突出民生问题。

  既重视量的扩张,也重视质的提升,通过加大民生工程建设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是我市2014年民生工作的显著特色。

  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我市不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今年来,我市公共文化场馆开放、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等项目的实施,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百姓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从当初主要解决“生活难、上学难、看病难”问题,到目前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五有”目标,民生工程不断提升,并逐步覆盖农业基础设施、农村文化建设领域,统筹城、矿、乡发展,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增加了农民收入,缩小了城乡差距,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民生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农村低保、五保供养、贫困重度残疾人救助、重大传染病人救助等制度进一步完善,促进了公平正义,营造了良好的改革发展环境。

  增收惠民、医疗惠民、教育惠民、文化惠民、就业惠民……一项项惠民之举、一桩桩利民实事,犹如涓涓清流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一件件实事办到民生最需处、最想处、最急处,让越来越多的百姓在生活中积攒了信心,酝酿了幸福。

(记者 柏松)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