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市上下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党员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做到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之“事”是事业之事、职责之事、为民之事。不出事之“事”,是以权谋私之事,党纪国法所不容之事,损害人民群众利益之事。做到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是党的厚望,人民群众的期盼,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之必然,是克服“四风”“三症”和落实“三严三实”之必然,党员干部健康成长之必然。
想干事,是一种状态,一种激情。有了这种状态,干事创业才有基础,有了这种激情,干事创业才有动力。凡事,想干了,就会有希望;不想干,则肯定干不成。“想”是欲望所流,职责使然,事业心责任感的表现。党员干部获得了权力,也就获得了责任,获得了干事的义务,不想干事的干部,不是称职的干部,也不是负责任的干部。想不想干事,可以看出一名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不想干事的官就是“懒官”,也不是境界高的“官”。心态决定状态,有些人对干事缺乏激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在状态。有的得过且过不想干事,有的心态失衡不愿干事,有的怕承担风险规避干事,有的挑肥拣瘦,因“利”而择。想干事,就必须有好的精神状态,有“负重爬坡”的劲头,有对党、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
会干事,是一种能力,一种胆识。想不想干事是态度问题,会不会干事则是水平问题、能力问题、胆识问题。如何衡量会不会干事,就是看有没有做到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有些党员干部不缺干事创业的激情,但却不会干事,那就成了一名“庸官”。干事前,必须开展调研,搞好谋划,弄清政策、目标、措施、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干事中,必须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发展的走势,抓好组织协调,掌控牵动全局的重点环节,善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拿出思路、对策;干事后,必须有评估反馈,听听群众反映,看看办事实效,总结经验教训,修正思路偏差。会不会干事,不仅取决于能力水平,还与胆识密切关联。胆识决定气魄,有些事干不好,不是能力水平问题,而是胆识问题,优柔寡断,裹足不前,贻误良机。能力、水平、胆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历练、不断总结而得以不断提高的。
干成事,是一种追求,一种效益。干成事,是想干事与会干事的综合反映,是能力、水平、胆识的综合体现。想干事必须把干成事作为追求目标,想干事坐而论道不行,不讲成效更不行。我们所强调的干成事,是符合科学发展之事,是顺应潮流之事,是推动事业之事,是人民群众满意之事。这就要求,不能搞形式主义、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要让所干之事,经得起现实的检验、历史的检验和民众的评判。
不出事,是一条底线,一种坚守。“不出事”与“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有些党员干部的问题不是在干事本身,而是因出事而失去作为的舞台和想事、干事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出事是想干事、干成事的资本,是党员干部的底线,必须坚守。分析出事党员干部的原因,大都是道德修养的缺失,对法纪底线的挑战。提高道德修养有利于夯实底线,对法规制度的敬畏有利于固守底线。底线是实实在在的,是党纪政纪、法律法规固定下来的,是完全可以避免、防范的,是完全应该坚守的。做到不出事,一方面要加强修养,提升素质,增强抗力,以思想防线维护法纪底线;另一方面,要强化法规意识,学习法规、运用法规、坚守法规,自觉在法规约束下行事,把不出事作为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保障,在不出事的前提下,实实在在的想事、干事、成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贡献。
(桂德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