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淮南日报一版刊发了题为《大力弘扬敢于担当的工作作风》的评论文章,读后感触颇多,深受启发。联系“四争”竞赛活动,笔者认为敢于担当是检验干部作风是否过硬的重要标准,也是推进发展、奋力崛起的强劲动力。
担当源于使命,担当源于责任。所谓担当,简而言之,就是在推进发展面前勇挑重担,敢于负责,敢抓敢管,敢于碰硬,敢于向困难“动刀”,敢于向矛盾“亮剑”,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过硬的作风,聚集正能量,推动本地本单位本部门各项工作上台阶。
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些事情说来说去,议来议去,很难得到迅速有效的落实?尽管有惯于推诿扯皮、坐而论道、拖拖拉拉、安享清闲等诸多因素,但深究其因,我们总能看到不敢担当,推卸责任,当老好人的影子。诸如:抓发展干工作心不在焉,只求工作过得去,不求作风过得硬;只习惯于搞形式,不注重实际效果;只想下去遛一圈,不愿扑下身子盯着干;只讲“四平八稳”,不敢正视矛盾,导致缺少发展锐气,安于现状;缺乏赶超先进,争创一流的追求,工作无激情,不在状态,遇到困难讲客观,碰到矛盾绕道走,出现问题躲后头,处罚问责不开口。这种习惯于做“太平官”,风险不沾边,责任推一边的不健康思想,已成为制约加快发展的“负能量”。试问,不敢担当,何谈尽责?又何谈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衡量一名公职人员是否敢于担当,最终要看落实,看作风,看尽责,看实效。只有务实肯干,做到勤严细实,担当尽责才能结出硕果。否则,就是一句空话,甚至还会步入“喊在嘴上,写在纸上,传达在会议上”的迷局之中。
要养成敢于担当的习惯,就必须扑下身子,深入下去,既要“声入”更要“身入”,主动尽责不推诿,敢于担当不推责,做到问题面前不回避,压力面前不躲闪,困难面前不推托,挑战面前不畏惧,问责面前不留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实现“四争”目标交上一份“主动尽责,敢于担当”的合格答卷!
(刘修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