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胡锦涛同志亲临汶川地震现场,在抗震救灾的帐篷里,只吃一碗饭一碗烩菜,就继续视察灾情、看望群众。在陕西一个小山村的帐篷里,他用粉笔为孩子们写下了那16个大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履新后,立即在全党提出转变作风八项规定,并带头践行。习总书记亲临偏远山区,与基层百姓一起就餐、促膝长谈……这种“不讲究”精神,表现出来的是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关键时刻给全国人民树立了榜样,体现的是艰苦奋斗,彰显的是清正廉洁,带来的是信心,增强的是广大干部群众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提起“不讲究”,许多人都会想起“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等一些老话,想起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但有的人却认为,如今日子好过了,再提艰苦奋斗有些不合时宜,生活就是图个方便,没必要太“抠门”。于是乎,“长明灯”、“长流水”等现象屡禁不止,会议费、差旅费等开支居高不下,建设不讲成本、资源重复配置等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不讲究”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反映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关系到人生事业的兴衰成败。无论生活水平怎样提高,党的优良传统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地大人口多、物博人均少的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需要“人人讲勤俭,个个懂节约”,让“不讲究”成为一种习惯。
(张碧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