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乡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基层力量薄弱,农民等靠要依赖思想,土地、人才要素制约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单兵突进,必须综合施策。
综合施策要做到“软硬兼施”。“软”,农民是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要加强农民培训,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农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不断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充分调动农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他们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聪明才智,使美好乡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送钱送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特别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发挥好他们在美好乡村建设的领头羊作用。“硬”,美好乡村建设,一半靠建设,一半靠管理和维护。一方面要立足于改变村容村貌,通过规划引导和环境整治,实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河塘净化、卫生洁化、环境美化、村庄绿化,使村庄布局更加合理、村容村貌更加优美。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环境的管理与维护。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推广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以市场化方式建立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保洁的长效管理机制,彻底解决农村的脏、乱、差问题,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
综合施策要做到“内外并举”。“内”,美好乡村建设不止于建设新村、盖新房这一硬件外壳,还要充实产业、民生、环境整治、精神文明等内容,尤其是要提高农民收入,搞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提升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让村民感到既好看又实在。为此,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强化规划对建设的管理和约束,加大对违法建设的控拆力度,努力改变美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现象。要积极开展村容整治,推进农村卫生“改厕、改圈、改厨”,解决“上气、下水、循环”难题,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环境。要突出兴业富民,把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结合起来,让农民在参与中共享建设成果,努力形成“村美人富”的良好局面。“外”,美好乡村不是“世外桃源”。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通过农村宅基地置换和农民住房改建,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镇集聚,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化经营发展,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进一步向农村延伸覆盖。同时,要采取多方位多形式宣传手段,利用专题培训、示范观摩,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提高乡村干部推进建设能力和农民主体参与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综合施策要做到“上下结合”。“上”,建设美好乡村,各级政府肩负着重要责任。要整合资源力量,加大工作力度,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分类指导,千方百计解难题,集中力量抓推进。要强化机制保障。健全多元支撑的投入机制,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基础上,继续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农民筹资筹劳,走统建与自建相结合道路;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与村结对共建,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美好乡村建设。要学习借鉴先发地区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用市场的手段破解建设资金瓶颈。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围绕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和农业经营机制来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从根本上破解制约“三农”发展的深层次障碍。“下”,美好乡村建设重在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彰显个性之美。要根据各地不同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文化底蕴等实际,对村庄建设进行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努力打造融现代文明、田园风光、乡村风情于一体的城市人向往的魅力乡村。
(焦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