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媒体看淮南 > 安徽日报:振兴皖北,“三化协调”闯新路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安徽日报:振兴皖北,“三化协调”闯新路
【字体: 】 发布时间:2013/4/16 9:31:5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 本报记者 史力

 

    前不久,省统计局公布2012年皖北发展数据。在一系列促进皖北振兴举措推动下,去年皖北六市生产总值达4885.6亿元,增长12.5%,增幅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比重进一步提高。

    沿着“三化同步”的科学路径,身处中原经济区的皖北,正厚积薄发,大步追赶。

    地区规模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规模工业增速居全省前列——

    补工业化的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后发地区有望迎头赶上

    2月25日,总投资280余亿元的171个工业项目在阜阳各地同时开工,项目涉及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等众多领域。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阜阳规模工业总产值已突破20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达56亿元,同比增长30%左右。

    皖北后发,短板在工业。站在“三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大局,补工业化的课,才能提升对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引领力。

    去年,皖北地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达2050.1亿元。从增速看,亳州、蚌埠两市的规模工业增加值均同比增长18.2%,并列全省第2位;宿州的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8%,居全省第4位;淮北和阜阳的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于全省1.2和1.3个百分点。

    从各地沸腾的工业园区,到纸面上的数据指标,无不表明皖北地区工业化进程明显提速,从落后于全省,现在已成为安徽工业化的新引擎。

    走进淮南日芯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一套光变电的演示装置让记者驻足观望:一束模拟太阳光照射到聚光片上,几秒钟时间,小风扇就吹起风来。公司总经理助理林柏泓边演示边说:“聚光片将太阳能通过聚光的方式照射电池芯片,再利用光伏效应把光能转化为电能。目前,电池芯片在1000倍聚光条件下光电转换效率达41%,是目前国内转换效率最高的高倍聚光光伏系统。 ”

    后发地区的“工业突破”,必须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今年前2个月,皖北六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势强劲,累计实现产值176.4亿元,增长32.4%,增幅高于全省10.5个百分点。

    工业发展离不开重点项目支撑,而这恰恰是皖北的弱项。去年底国家批复建立中原经济区,皖北迎来属于自己的国家机遇。

    据省皖北办主任陈启涛介绍,中原经济区规划中,我省共有包括商丘至合肥至杭州快速铁路、沿淮生态走廊等72个重大项目被纳入,占中原经济区规划项目的17%。同时,皖北地区正在全力打造的主导产业均在规划中得到明确。随着中原经济区战略的推进,一大批项目逐步实施,必将夯实皖北振兴的基础,进一步提升发展速度和质量。

    去年皖北地区城镇化率达40.8%,一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

    以产业为纽带,以人口为支撑,产城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

    省级开发区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位于寿县的炎刘镇南侧,与新桥国际机场相伴。

 

 

 

    一眼看去,马路笔直宽阔,工地上脚手架林立。而仅仅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贫瘠荒凉之地。

    城镇化,让这里由乡村变成了城市。

    背靠机场的优势,产业园开始 “起飞”。目前已经有36家企业入驻,总投资达到200多亿元,阳光半岛文化旅游、隆平高科、娃哈哈饮用水、瑞博电子等骨干项目也相继入园。

    研究表明,我省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需要新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约600亿元,可新增消费50亿元。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力可见一斑。

    截至2012年,皖北六市城镇常住人口1043.2万人,城镇化率由2011年的39.2%提高到40.8%,提高1.6个百分点。淮南城镇化率达65.3%,居全省第3位,蚌埠城镇化率接近五成,达48.3%。

    一批中心城市体量在快速壮大,对区域发展的承载力和拉动力不断增强。

    老工业城市蚌埠,过去三年安排300余个城市建设项目,总投资逾1000亿元,努力完成由“小城”向“大城”的华丽转身。最新修编的亳州市规划提出,到2030年主城区规模发展到100平方公里、100万人。

    拥有沃野无垠,农业人口数千万的皖北,城镇化注定绕不开“农”字:如何让农民顺利转变为市民,事关城镇化大局。

    走进宿州市西南角的 “中国鞋都”,这里产业聚集、人口聚居、土地集约,农民或进园区就业,或在附近从事特色农业,一幅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图景初步展现。

    不同于以往产业发展和城区建设脱节,皖北各地以产城互动发展为切入点,尝试创新农民进城制度安排,探索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在皖北,这种以园区为载体,以产业为纽带,以人口为支撑,产城一体化推进的思路,正在成为城镇化的有力“推手”。

    皖北人口密集,城镇化还必须依赖建设一批县级中等城市。去年,我省提出在全省范围内选择20个以上实力较强的县城建设县级中等城市。“建设县级中等城市,重点将放在皖北地区。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称。

    皖北各县,处处可见林立的脚手架和楼盘广告,新修的宽阔马路和刚刚移栽好的绿化树木。在怀远,当地确定的“十二五”目标锁定常住人口达到40万;五河、固镇县城常住人口则要超过20万。

    去年,皖北六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884.8亿元,增长近三成,占全省比重超过三成——

    传统农业正发生裂变,产业链不断延长,现代农业气象初现

    4月春深,皖北万顷良田,碧绿的麦苗正在拔节,孕育着又一季的丰收。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粮仓,由此也决定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中,必须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在亳州,2011年,其发展主战略由“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转变为“三化同步”。 “农业大市,必须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不能拖后腿。 ”亳州市有关负责人强调。

    秉承这种发展理念,今年初,亳州与省农委签订“吨粮市”创建协议,通过推广先进生产模式和高产栽培技术,利用3年时间,建成400万亩 “吨粮田”,到2015年,把亳州市打造成“吨粮市”,粮食总产达到100亿斤以上。

    与此同时,今年前两个月,亳州规模工业增速又拿下全省第一。而在其倾力打造的六大主导产业中,唱主角的依然有现代中药、白酒及农产品加工。

    如今的皖北,各地不断创新经营主体,完善农技推广应用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生产加速推进,现代农业气象初现。

    要丰收,更要增收。农业地区面临提高农业效益的挑战。“新时期皖北现代农业发展,最大的不同是置身工业化、城镇化浪潮中,‘三化’互动。 ”省农委负责人说。在工业化理念激发下,皖北传统农业正发生裂变,产业链不断延长,附加值快速提高。

    4月27日,第二届中国淮北食品工业博览会将举办,目前已有70多家国内外食品龙头企业确定参展。展会依托的正是相山区凤凰山工业园区。作为全省唯一食品工业园,它已成为黄淮海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的摇篮。到“十二五”末,园区将实现建成区20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将突破400亿元。

    去年,皖北六市农产品加工企业1530户,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884.8亿元,增长29.3%,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量超过三成。

    “今年皖北地区的经济总量有望突破5000亿元大关。”“阜阳、宿州、蚌埠有望在今年完成GDP超千亿的目标,顺利进入千亿俱乐部的大家庭。 ”不久前,省经济信息中心发布的今年的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中这样写道。皖北振兴,正由人们强烈热切的期待走向蓬勃发展的现实。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