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推进民生工程 共创和谐社会 > 让沉陷区群众的笑颜更灿烂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让沉陷区群众的笑颜更灿烂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11/27 0:12:1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潘集区沉陷区综合治理走访记

      编者按: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是煤炭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共同课题。在国家亿吨煤基地的淮南主战场,潘集区秉承“集中式搬迁、发展式安置、开发式治理”的工作思路,勇于担当、善于担当、敢于担当,积极探索沉陷区治理的新途径,谋求实现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值得借鉴和推广。

      一幢幢整齐划一的楼房、一行行造型新颖的路灯,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面、一个个设施齐全的休闲广场……走进潘集镇沉陷区的搬迁新村,体会着人们一圆安居梦的喜悦,在沉陷区治理的脚步声中,感受到潘集区担当的勇气与责任!

      勇于担当 在沉陷区治理中扛起责任

      美好乡村建设已经开局,记者来到潘集区美好乡村建设办公室,正在编制的《潘集区沉陷区综合治理规划》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采煤沉陷区治理与美好乡村建设、土地复垦整理、沉陷区地质环境恢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项目一一挂钩,沉陷区综合治理的蓝图已经展现。

      煤炭一词,对于潘集区来说,负载着非同寻常的记忆与情感。回溯淮南煤炭工业发展历程,潘集占据着显赫地位。然而,伴随着荣耀,建在“乌金”上的潘集也有挥之难去的丝丝“痛楚”。

      由于持续开采,矿区地下形成了大面积采空区。截至2011年底,全区沉陷区面积达8万余亩,需搬迁安置群众8.4万余人,涉及6个乡镇(街道)、30个行政村。

      缘煤而建,因煤而兴,也为煤而忧。地质环境遭到破坏,地面塌陷,房屋墙体开裂,部分学校、医院、道路不同程度受损……这种景象在采煤沉陷区常常可以见到,严重威胁着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区沉陷办主任汤凯告诉记者:以前每逢刮风下雨,工作人员成夜不敢睡觉,心里总是挂念着沉陷区里居住的群众,经常是连夜转移群众到机关、学校里临时居住。

      沉陷区治理,义不容辞!勇于担当,潘集区义无反顾!

      2009年之前,潘集区沉陷区治理采用的办法是据实搬迁,沉陷区居民搬出农村,得到相应补偿,换个地方自己建房,生活没有多大改变。

      2009年,潘集区实施应急搬迁,对历史遗留问题进行解决。

      2009年,潘集区推出新政:政府统建,集中安置,并在全市率先启动了按人口补偿试点。

      2010年,全省率先推行“先搬后采”。

      搬迁至新居,失地农民该如何生存?潘集区采取鼓励失地农民自谋职业,进园区创业和协调进煤矿企业就业等多种措施,重点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使沉陷区居民住房城镇化,失地不失业,收入不降低,生活水平上台阶。

      一项项政令,一个个举措,沉陷区居民交口称赞的德政工程,迅速在潘集施展开来!

      善于担当 在困难境地中转变观念

      2010年6月21日,60多岁的潘集镇朱庄村村民王建标作为潘北新村的首批住户拿到了新房钥匙。

      看着昔日的村庄已经完全沉陷在水中,王老汉感慨万千:经历了土地沉陷、房屋下沉、应急安置、彩板房临时居住,如今终于住进了期盼已久的楼房。98.5平方米的面积,王老汉一家三口享受84平方米的免费,由于拿到了按期入住的每平米100元奖励,当搬进新居时,王建标不光一分钱不用花,还领到了几百元的补助。

      2008年动工兴建的潘集镇潘北新村如今已经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两期工程共安置1080户,2367人。

      在潘集区“政府统建,集中安置”的过程中,潘集镇的“三先三后”的探索为全区提供了经验:搬迁土地先用后补、建设资金先付后算、安置用房先建后分,建设费用通过招商引资有实力的企业先行垫付。

      借鉴潘集镇的经验,2010年,瓦谢新村、大庄新村在潘集主城区相继开工建设,幼儿园、社区服务、商业建筑、仓储等设施一应俱全。2012年底,泥河镇等地的沉陷区居民将全面入住。

      沉陷区治理,先采后搬总是受制;大面积连片沉陷,本区域内无法开辟安置点,如何破解?

      潘集区积极与矿业集团联系,获得2015年前将出现沉陷土地的第一手资料,夹沟镇极具魄力的提出探索思路——建设潘东新城,实施整体搬迁!

      先搬后采、利企利民,实现和谐发展!作为全省“先搬后采”试点整体搬迁安置工程,夹沟镇高起点设计,整体规划2平方公里,入住人口约4万人。

      走进潘东新城,崭新的建筑群豁然醒目!采用传统的皖南民居形式,将现代生活方式引入其中,既体验古香古色的传统文化,又延伸出新的内涵!如今,占地1109亩的一期工程已全部完工,61栋住宅楼拔地而起,5个村15个自然庄的3600户、8000多人将于年底入住。

      凭借潘东新城的整体搬迁模式,今年9月,贺疃新镇一期工程,潘东新城二期的建设已经拉开帷幕,将进一步改善沉陷区群众居住条件,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敢于担当 在可持续发展中开拓创新

      垂柳、荷花、绿色长廊……翻开泥河镇后湖村村民李龙的结婚相册,一张张精美的婚纱照,记忆着夫妻俩的甜蜜时刻。人们不会想象这些婚纱照的外景地,当年却是一望无际的采煤沉陷区。

      1998年,潘集区泥河镇后湖村1600多亩土地,有1000多亩由于采煤,出现从2米到4米的沉陷。

      面对土地塌陷、耕地废弃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2008年,泥河镇以逆境有为的勇气,敢于担当,变压力为动力,在创新中探索治理方式。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后湖人将沉陷区土地入股,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治理经营模式,建设后湖生态园,使环境得到修复,农民收入增加,社会稳定和谐。

      通过三年的建设投入,生态园累计实施各类项目28个,完成投资3462万元。一期1360亩已经建成,二期4000亩正在建设,最终达到开发治理10000亩沉陷区土地的目标。规划的十大功能区已有水生蔬菜、水产养殖、设施园艺、果蔬采摘、花卉苗木、农业试验等六大功能区基本建成并初见成效。生态公园、生态农庄、综合服务、展示区等四大功能区也启动建设之中。

      从土地流转到沉陷区治理,后湖村走出了一条探索创新之路,240户村民相继承包了1400多亩沉陷区土地,年产值1000多万。

      纵横的阡陌、规整的鱼塘、成行的树木、连片的蔬菜大棚,村民在鱼塘、蔬菜大棚内劳作,过去的一片沼泽变成现在生机盎然的绿洲。后湖,如今可以称为塌陷区上的美丽家园!

      在借鉴“后湖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潘集区把创大公司沉陷区开发治理项目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工作,重点实施农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形成具有高效农业、林业、水产养殖、餐饮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园区,让采煤沉陷区焕发出勃勃生机。

      沐浴温暖和煦阳光,潘集区沉陷区群众正享受着更有品质和尊严、更加体面和幸福的生活!

(记者 柏松)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