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节前,市慈善总会联合县区慈善协会,发布了“新春家乡情、慈善伴我行”募捐倡议书,向春节期间返乡的淮南籍爱心人士发出为家乡献爱心的倡议。截至2024年2月20日,全市共收到捐赠款物130万元。
9月5日,2024年“淮南慈善宣传周”暨“慈善一日捐”主题活动正式启动,现场共有69家知名企业、爱心人士参与捐赠。截至2024年10月31日,全市共收到善款370万元。
……
一次次爱心捐赠,汇聚慈善力量。市慈善总会负责捐赠善款接收工作,并定期在网站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慈善事业在阳光下运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慈善事业是惠及社会大众的事业,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慈善事业发展,将其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推进。市民政部门全力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在扶贫济困、扶老救孤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汇聚慈善“爱”的力量,为城市增添温暖底色。
抓好学习宣传培训,营造全民慈善浓厚氛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和《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办法》颁布后,市民政部门通过举办“民政大讲堂”“全市慈善事业法律知识讲座”“慈善组织管理人员培训”等形式,全力抓好学习宣传、专题培训,让广大民政干部入脑入心、人人皆知,具体从业人员熟练掌握、准确运用。同时,抓好媒体宣传,结合“中华慈善日”和“安徽慈善宣传周”活动,运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依托市民政局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生动、形象地普及慈善组织、公开募捐、慈善信托等慈善知识,传播慈善文化,巩固发展崇德向善、依法兴善的良好局面。
抓好《慈善法》贯彻实施,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我市将慈善事业发展列入民政“十四五”专项规划,认真落实相关政策和制定配套措施,市民政局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善行淮南行动方案(2022-2025年)》,探索形成淮南慈善事业发展的有机系统。完善慈善组织登记认定,积极动员符合条件、在《慈善法》实施前已设立的社会组织主动申请认定为慈善组织。依法做好公开募捐资格审批,制定《申请取得公开募捐资格办事指南》,指导慈善组织依法开展公开募捐。规范慈善信息公开,统一在市级政务公开平台发布公开募捐项目,及时公示信息。截至目前,我市慈善组织14个,取得公开募捐资格证书并在慈善信息平台开展公开募捐活动的慈善组织共计8个(不含红十字会)。
抓好公开募捐和捐赠,凝聚社会爱心力量。慈善无处不在,慈善人人可为。2022年,市直机关工委和市民政局联合发出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的通知,市慈善总会在淮南发布等媒体发出《“慈善一日捐”倡议书》,“慈善一日捐”活动得到各单位、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市领导们带头捐款奉献爱心,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汇聚向上向善力量。
抓好慈善活动创新,打造淮南慈善品牌。2022年,在全市开展社区(村)慈善基金试点,2023年在全市全面推动社区(村)慈善基金发展,积极探索“救急难”互助社、“幸福家园”村社互助项目和社区(村)慈善基金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63个社区(村)设立了慈善基金,其中凤台县、八公山区、毛集实验区和淮南经开区实现了全覆盖。创新实施慈善项目,2023年2月,市慈善总会投入项目资金40.5万元,采取招投标方式选择专业社工机构进行承接,在6个县区分别实施3个“慈善助老”和3个“慈善助童”项目,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和独居困境老人提供专业评估和服务。每年持续开展慈善助学,2023年投入资金19.5万元资助65名品学兼优、家庭特殊困难的应届大学生。2023年,投入资金10万元资助淮南市孤独症家长联谊会购买4台智慧教学一体机。2023年,凤台县、寿县、潘集区被列为全省首批“幸福家园”村社互助项目试点单位,2024年5月在三个试点县(区)开展项目培训。2024年,市慈善总会投入项目资金50万元,创新实施“点亮星空”孤独症儿童关爱项目、“慈善护航 与爱‘童’行”困境儿童提升项目、“幸福来敲门”农村独居老人幸福提升项目、“慈善传递力量”项目。持续开展困难医疗救助,市慈善总会投入资金34.2万元,救助血友病困难患者18人次、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困难患者96名。2023年,市慈善总会联合爱心企业淮南润子禹商贸有限公司、市泽明眼科医院共同成立淮南慈善复明行动专项基金,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慈善复明行动,帮助符合手术条件的困难家庭的白内障患者得到及时的手术治疗。创新打造慈善品牌,2024年市慈善总会联合田家庵区法院设立暖心法援基金,为人民法院在执行民商事案件、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行政非诉案件过程中生活困难、迫切需要救助的当事人提供帮扶资金,传递“司法+慈善”温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记者 朱庆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