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内,有这么一款铜印,因其文化和历史价值极高,已被故宫博物院收藏,只留下了仿制品,这款铜印就是“大府”铜印。
寿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蔡、楚、淮南国等都曾在此建都,因而,留下了许多历史遗存和文物重器。因其是楚国最后一座都城,二十世纪以来,寿县陆续发现了许多楚墓,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寿县东门出土了一件铜印,经鉴定,这件铜印年限在(公元前475—前221年)之间,为战国时期楚印。
这款铜印与传统需要穿孔配印绶的印纽相比,更具特色,纽为八角棱柱纽,楚工匠的这种设计别具创新,很适合一手掌握,此印印面宽5.4×6.1厘米,通高11.7厘米,体积之大在当时的铜印中显得较为罕见。
铜印的印面布局合理,印中一道中界线将印面分为左侧与右侧两个部分,文字是战国时期的古文字体,白文呈现,从左向右横读,字体宽大且富有书法韵味。虽然印文寥寥几笔,但其神韵却十分饱满,尤其是“府”字,其下部的“贝”形,寓意藏财之意,与印文所代表的“府库”职能相得益彰。
官印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官方文书的认证手段,官印也包括皇帝的玉玺、各级地方行政官印、各级机构品官官印、军事机构军官官印等等。这些玺印非常重要,如电视剧演的那样,新皇上位如果没有传国玉玺,大将点兵没有虎印等,那他就名不正言不顺,不会被满朝文武或是士兵所承认。
从古至今,官印的尺度和材质方面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官员品级的高低也主要是以官印尺寸和质料来区别,官职越高、官印越大、权力就更大。如:皇帝的御宝尺寸是百官之最高等级,是仅次于皇权的三师三公亲王尚书令印的两倍以上,这就代表着表明皇权的至高无上。
官印的纽式也经历了从简向繁、又从繁向简的演变,发展初期为鼻纽和瓦纽,印的体积小而重量轻,可以穿系绳索,携带方便。进而发展为螭虎龙龟狮鱼兽等多种纽式,直至清末,官印纽式全部简化成橛纽和柱形纽。隋唐以前以小篆阴文为主,印文排列疏松散漫,不规整。从隋唐时起,官印尺寸增大,开始采用篆体阳文。
官印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也体现了书法艺术、雕刻技术和社会文化的进步。从早期的实用工具到后来的权力象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在战国时期,“大府”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的财政部门或者国库,负责管理国家的财赋、物资的征收、管理和分配。这个机构在各国中都极为重要,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承担着国家经济运行的核心职能。
《史记·货殖列传》:“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张守节《正义》:“周有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皆掌财币之官,故云九府也。”这里就提到了“大府”的概念,这里的大府主要描述的是负责国家财政经济管理的机构,包括对国家经济的规划、调控以及物资的调配等。这反映出“大府”在当时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财政部门,还承担着经济规划和宏观调控的职能,对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都十分重视财政管理,因此,“大府”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国家机构,其职能和地位在当时的政治体系中显得尤为突出。
综上所述,这枚“大府”铜印,不仅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更是那个时代楚国官府权力的象征和历史的见证,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记者 李严 苏国义 摄影报道)
(图为“大府”铜印仿制品,原件收藏于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