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战国时为楚之东国,楚于此经营多年,楚之末年更是以此地为都。“寿春”之名,最早见于《史记·楚世家》,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可知楚人迁都之前已有“寿春”之名。“寿春”这一地名的由来引发了当今学者们的兴趣,纷纷为之撰文立说。笔者试图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并提出自己的猜想,请大家斧正。
“寿春”地名的四种观点
就目前所见的资料,关于“寿春”这一地名来历的讨论应该是近几十年才开始的。主要有四种说法,试综述之,以资参考。
一、“为春申君寿”说。这应该是当下最流行的说法,似乎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明确提出这一说法的文字来源于《寿县志》:“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此地为春申君黄歇的食邑,始得名为寿春(寿,长久之义,吉祥之词;寿春含‘为春申君寿’意)。”
二、“徙都命名”说。这个说法是由骆科强先生提出的,推论较为新颖。他先是统计出战国之时共有151名封君,继而考察其封号与封地名称是否相符,其结果就只有“文信”和“春申”两个封号不能确定是否为地名。骆科强认为,与其将那些不明来历的封君名号推测为雅号或谥号,不如将他们全部归入封邑地名更有把握。进而,作者根据史册资料结合出土文物,得出“寿春最早的名字或许就叫春申”的推断。最后作者亮出自己的观点:“寿春之名的出现,可能正是在公元前241年这一年,春申君将原来自己的封地春申扩大筑成规模庞大的楚都城,起名‘寿春’,意思是祝福楚国的国运长久,都城‘春申’长久不衰,或者暗含着从此以后不再迁都了的意思。”
三、“古音古意演变”说。楚史专家曲英杰先生从“州来”“州黎丘”“寿春”三个地名的古音古意演变推断出“寿春”与“州来”同义。他认为“州”与“寿”,古音相通,可为互用。“春”之古字从“屯”得声,寿春当即“寿屯”。“屯”的义项有“阜”和“守”,“寿屯”之“屯”,若取“阜”义,则“寿屯”与“州黎丘”同;或取“守”义,则“寿屯”意为在州来驻守之所。
四、“椿树长寿”说。崔恒升先生从“春”为“椿”之省体入手,来考释“寿春”之名的来源。崔先生在文中说到:“‘寿春’即为生长年岁长久的椿树……据明嘉靖《寿州志·食货志·果类》记载:古时寿县一带普遍生长椿树……‘椿’既是江淮之间普遍生长的树木,而且历史悠久,同时又有如此众多的特点和用途,其中特别是因为易生而长寿,故以之命名,有它重要的意义。”
以上四种说法,前二者以史实为假托,皆指向“春申君”,后二者以文字演变为切入点,另辟蹊径。然第一种、第二种说法均未见史载,无史料或文物支撑;第三种说法没有剖析“州来”的来历,稍显牵强,但考证出“州”“寿”相通,则颇有建树;第四种说法,未见其他例证,可信度很小。
可见“寿春”地名的来历,仍需进一步的探讨。
“寿春”得名的新猜想
2018年,笔者在参与申报寿县为“千年古县”的文本撰写时,审查组的专家牛汝辰先生曾建议从星次分野理论来探讨县名中“寿”字来历,这一建议给我以莫大的启发。
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黄道带分为四象,即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他们进一步对天上的星辰细分,便有了寿星、大火、星纪、大梁、实沈、鹑首等十二星官即十二星次。古人认为天地之间处于一种相互映射的状态,“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便将地上的州、国划分为十二个区域,使其与十二星次相对应。东方苍龙与东夷相对应,东方苍龙的三个星次是寿星、大火、析木,其中的寿星与东夷的淮夷部落相对应。
淮夷部落是东夷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鸟为图腾的氏族部落,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活动于今山东南部,河南东南部,江苏北部及安徽境内。《新唐书》:“郑、汴、陈、蔡、颍为寿星分”,五地恰为昔日淮夷活动区域。
但是此“蔡”并非专指“下蔡”,寿县古时也并不是寿星之分野。光绪《寿州志》载:“寿州淮南地于天官在星纪之次,为斗分;淮北地在大火,为房分。”
那么,寿春、寿县之“寿”真的与寿星分野没有关系吗?其实,我们只要结合淮夷的迁徙就能作出合理推断。
目前的共识是:州来古国是由莱人南下所建,故称州来。《尚书·夏书》《史记·夏本纪》等书也记载夏的东方有莱夷等小部落,这些小部落都是淮夷的重要组成部分。莱人之所以被称为“莱”,是因为莱人首先培育了小麦,“莱”字具有“麦”意。莱人分布于山东的中部地区,此地区恰恰是寿星分野之地,今天的山东潍坊地区在夏商时期就有名为“三寿”的古国。
周武王死后,成王继位,“三监”疑惧,联合武庚及诸侯反叛,淮夷亦响应。“周公奉成王命,兴师东伐……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受此打击,淮夷大部分南迁至今淮水流域,莱人自然也在其中。南下至淮河中游的莱人,凭借先进的小麦种植技术在此地扎下根来,繁衍壮大,渐渐的取代了原来的土著,形成一个强盛的部族。为了区别于其他部族,这支南下的莱人部落被称为“州来”。
“莱”与“来”字古时意相通可互用,那么为何称为“州”来呢?由曲英杰先生的“州与寿, 古音相通”的考证成果,完全可以推断出“州来”即“寿莱”,即是从寿星分野之地迁至淮河中游的莱人部族。此“州”字就是后来寿春地名中“寿”字的来源。
那么寿春的“春”字的来源又是什么呢?
州来灭后,此地又沦为楚、吴的争夺地带。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走投无路的蔡昭侯自新蔡迁到州来故地, 在此历四世,公元前447年蔡灭,此地再次为楚国控制区。后世为了区别,将州来故地上的蔡国称之为“下蔡”,“下蔡”又衍生为地名,并且见之于不早于公元前323年所铸造的鄂君启节铭文之中。可以推断“下蔡”地名使用也有百余年,较“州来”时间为迟为短。
从鄂君启节铸造时间公元前323年起,至楚迁都寿春改名为“郢”的公元前241年止,共计82年,中间减去 “下蔡”的沿用期,可知“寿春”地名的出现当在公元前241年之前的几十年之内。
考之于史册,寿春中的“春”字的来历就很明确的指向了一个人——春申君。
“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封时相国黄歇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给春申君,黄歇就在此着意经营,遂成名邑。”春申君受封是在公元前262年,此短短几十年间的地名由“下蔡”到“寿春”,只能与春申君有关。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做如下猜想:周成王初年,来源于“寿”星分野之地的莱人南下至淮河中游,凭借先进的小麦种植技术而日渐强大,他们在此地建立名为“州来”(即“寿莱”)的方国;历时四百年左右,州来国灭,其城其地又为蔡国所利用,蔡国灭亡后,进而形成“下蔡”这一地名;公元前262年,“下蔡”故地成为春申君的封地,其时改地名为“寿春”,“寿”字来源“州来”之“州(即寿)”字, “春”字来源于封号“春申君”之“春”字。
两千年来,“寿春”这一地名见载于各种史籍及出土文物之中,“寿春”二字如同DNA序列中的最强基因,传承着本地的历史,向世人展现其独特的魅力。(李家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