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前224年,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当秦王已经23年了。
彼时,楚国考烈王和楚国国相春申君黄歇,已经离世14年。
这个时候,执掌楚国的是楚王熊负刍。
这个人,通过血腥政变,杀死他自己的同父(楚考烈王熊完)、异母(不详,考烈王有那么多王妃,根本无法考证)弟,就是那个才当了不到两个月的楚王熊犹(楚哀王);杀死当朝王太后李嫣、国相李园,夺得楚王大位。
楚国朝野对楚王熊负刍,皆心有不服。
按照秦国“远交近攻”的国策,韩国、赵国、魏国相继被灭之后,楚国和秦国之间再无缓冲和屏障了。
秦王嬴政认为,灭楚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也已成熟。
秦、楚的殊死大战,一触即发。
2
那个时候,一代名将王翦成名已久。
王翦所立下的不世之功,不仅让他自己背负着极大的心理压力,更让襟怀天下、心胸宽广的秦王嬴政内心深感担忧。
功高盖世的王翦,他的压力来自于深恐自己功高镇主,遭到秦王嬴政的揣测,引来杀身之祸。
秦王嬴政担忧的是,如果不加引导和限制,立下不世之功的王翦如果居功自大、心生不测之念,或可步白起后尘。
君臣之间,彼此心照不宣。
在讨论攻楚的时候,秦王嬴政问王翦,如果以你为将率军攻楚,需要多少军队?王翦毫不犹豫、斩钉截铁地回答,至少60万!
秦王嬴政又问李信这个问题,年轻气盛、急于表现的李信说,大王,我只要20万!
在战将如云的秦军里,李信,可不是吃白饭的人。
李信是秦国军队中少壮派的显赫人物,同时也是秦王嬴政十分信任的年轻将领。
秦王嬴政十九年,也就是公元前228年,秦国俘虏韩王安、灭亡韩国,灭韩之战的主将为王翦,李信则是主力副将。
灭韩国后,秦王嬴政派王翦率领大军逼近漳水、邺城,李信则出兵太原、云中,与王翦军队共同包围赵军,并一举攻灭赵国。
秦王嬴政决定,灭楚之战,让李信来担任主将。
公元前224年,李信率领20万秦军,发起了意图一举灭亡楚国的军事行动。
然而这一次,李信却遇到了一个强硬的对手。
3
楚国末年,就像一个重病缠身的垂暮之人,祸不单行。
文武双全、名满列国的四君子之一、相国黄歇,惨死在都城寿春棘门里。
楚哀王熊犹,刚当不到两个月的楚王,就被自己的同父异母哥哥熊负刍发动军事政变,赶下台,还丢了命。
当朝王太后李嫣、相国李园,同时被熊负刍所杀。
都城寿春,一时间血雨腥风。楚国,风雨飘摇。
然而,似乎上天也在怜惜楚国,不忍心这么快就亡国。
赐给了楚国末年一个名将。
他的名字,叫作项燕。
如果有人对项燕还比较陌生,认为项燕的名声还不够大,那项燕的孙子,却是无人不晓,至今往后都会辉耀史册。
如你所知,项燕的孙子,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项燕不独勇而有谋,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爱兵如子,深得士卒们拥戴,在楚军中的威望极高。
公元前224年,李信和项燕交手。
项燕率领的楚军,和李信率领的强悍秦军遭遇,一触即溃,望风而逃。
李信轻敌,率军疾进,意图速战。
项燕不断示弱,一路东撤,引诱李信冒进。
终于,在城父(今安徽省亳州东南)这个地方,秦军主力落入项燕早已布好的圈套。
一场血战下来,李信的秦军几乎全军覆灭。
项燕率领的楚军斩杀秦军七名都尉(战国后期武将官职,级别比将军低一级,相当于现在的师、团级军事主官),还乘胜收复被秦国占领的很多失地,这其中,就包括以旧都陈郢为核心的大片地方。
此役,史称秦国第一次灭楚之战。
楚国完胜,项燕一战成名。
4
李信的惨败,让秦王嬴政意识到,这些少壮派还是难以肩负主帅重任,秦军离不开王翦,灭楚非王翦不可。
于是,胸襟宽广的秦王嬴政,枉驾屈尊,来到王翦的家里,请王翦出任秦军攻楚的主将。
公元前223年,王翦率60万秦军,发起了攻楚之战,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秦国第二次灭楚之战。
这一次,王翦的对手还是项燕。
如果不是庸主楚哀王熊负刍的无能和瞎指挥,项燕未必就会输掉这场战争。
(请参阅《杀你 情非得已——楚考烈王记事⑨》)
但王的命令,将即使在外,将也得听。
众所周知,王翦以一部军力牵制项燕的楚军,主力秦军避开锋芒,出其不意,直击寿春。
彼时,都城寿春守军空虚,仅有3万人马。
项燕回师不及,王翦一举攻陷寿春,俘获楚哀王。
公元前223年,楚国灭。
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王翦攻陷寿春,并非秦国灭楚国的最后一战。
寿春陷落时,楚国大片国土和众多楚军,仍然掌握在忠于楚国的那些人手中。
更多人也并未知道,并没有因为都城寿春陷落、楚哀王被俘获,楚国而终结。
相反,楚国的故事,还在由项氏在续写。
5
大家是否还记得,考烈王当楚国太子的时候,被送到秦国当了10年人质。
一表人才的楚国太子、秦国人质熊完,被秦昭襄王所喜欢,挑选出他最钟爱的公主,嫁给了熊完。
熊完成为秦昭襄王的正牌女婿。
熊完和秦国公主生育了一个男孩,取名熊启。
算起来,熊启是熊完的大儿子。
公元前263年,熊完在左徒黄歇的“偷梁换柱”之计帮助下,逃回楚国,继承楚王之位。
熊启,却一直留在秦国。
因为公主的原因,熊启在秦国被善待,几任秦王对熊启都不薄。
熊启被封为昌平君。
到了嬴政当秦王的时候,更是对熊启欣赏有加,任命熊启担任右相。
丞相,百官之长,助理万机。
丞相制度由秦国创立,丞相作为一个官名,也是由秦所独创。“丞”的意思与“承”一样,是指承受;“相”的意思则是指辅助。丞相的含义就是“百官之长”,丞相最重要的工作是上承天子的命令以“助理万机”。秦国设置左、右丞相,相当于现在正、副职。
熊启最大的贡献,是协助嬴政平定嫪毐之乱,并力助嬴政亲政。
秦国攻占楚国旧都陈郢之后,嬴政考虑到笼络楚旧都人心,权衡再三,派遣昌平君熊启常驻在那里开展工作。
6
实际上,李信第一次攻楚之时,昌平君熊启就在陈郢策应着项燕。
项燕打胜李信后,乘胜收复以旧都陈郢为核心的地域。
项燕和昌平君熊启不期而遇。
寿春陷落后,项燕和昌平君会合,拥立考烈王的大儿子昌平君熊启为楚王。
史称末代楚王。
昌平君熊启和项燕率领余部楚军,坚守广陵(今天的江苏扬州)。
王翦和项燕在广陵决战。
由于没有援军,项燕独力难支,兵败广陵。
大势已去,项燕在广陵沦陷时,自杀身亡。
末代楚王昌平君熊启,死于广陵之战。
7
楚国的历史还在延续。
楚国在等待着一个旷世豪杰、盖世英雄的出场。
你没有猜错,这个人就是,项羽。
项燕生有三个儿子,大儿子项超,二儿子项梁,三儿子项伯。
项羽是项超的儿子,所以项羽是项燕的孙子。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定都陈县(楚国旧都陈郢,秦朝实行郡县制后,设置陈县;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为都城,国号为“张楚”。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响应陈胜、吴广,反抗秦朝。
项梁阵亡后,项羽接替叔父项梁,举起义军的大旗,最终成为起义军的首领。
项羽(秦朝泗水郡下相县,今江苏宿迁)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楚国人。
因此,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名号仍然为“楚怀王”。
为了不至于混淆,史书一般称熊心为“楚后怀王”。
当然,此“楚怀王”,并非彼楚怀王。
历史上的楚怀王,名字叫熊槐,他是楚顷襄王的父亲,也就是楚考烈王的祖父。公元前299年,楚怀王与秦昭襄王在武关会盟,秦国将他扣押,胁迫他割让巫郡、黔中郡,被他断然拒绝。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客死于秦。梓棺返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在楚国人的心里,或者说,在项羽的认知里,楚怀王是一个悲情的楚王,也是一位能够激发楚人共情的楚王。
这可能才是项羽拥立熊心为楚王,并以“楚怀王”名号的根本动因。
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的起义军攻入咸阳。
谋士们劝项羽在咸阳定都。因为思念家乡楚国故土,项羽急于东归,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这就是今天我们都熟知的著名成语“锦衣夜行”的来处。
衣锦不返乡,犹如锦衣夜行。
鸿门宴之后,项羽分封十八位诸侯王。
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在地理概念上,西楚未必就是楚地的正西部。
在战国、秦与汉初的人们意识里,楚地包括三部分:西楚、东楚、南楚。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描述,西楚大体包括今天的河南东部、湖北中部、安徽西北部,东楚大体包括今天的江苏大部、山东南部,南楚则大体包括今天的湖南大部、江西大部、安徽中部南部一带。
可见,西楚包括的区域正是战国时期楚国所先后定都过的诸郢所在地,鄢郢、纪郢、陈郢、寿郢等,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核心区域。东楚则为吴越鲁三国故地,是楚国向东征服的成果,在战国中后期才逐渐归属于楚国。南楚则为楚国的南部偏远蛮荒之地。
项羽之所以号称西楚霸王,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考虑的是,西楚之地包含楚国故都这一政治因素。
然而,垓下之战,项羽兵败,自刎于乌江边。
西楚落幕。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有人假设,如果项羽渡过乌江,回到江东,西楚是否就会延续呢?楚国还会继续吗?
没有假设。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我们今天引以为傲的大汉之门,开启了。
(沈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