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五十年,我再次来到凤台县与蒙城县交界的茨淮新河。沿着茨淮新河大桥,我一边踱步,一边极目观赏东西两侧河上及岸边的美景。澄澈的河水,从桥下静静地向远方流淌延伸,停泊在水面上的船只,安闲幽静,在两岸碧绿的植被衬托下,宛如一幅巨大的水彩画,看上去是那么惬意与舒心。随着移动的脚步,我的脑际迅速出现了一个广阔生动的场面: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劳动号子声此起彼伏,清一色的精壮汉子们挥汗如雨,紧张而有序地挥动铁锹、十字镐。两百多米宽的河底上,一层层冒着热气的泥土,被装上板车,在轰鸣的拉坡机牵引下,运送到几百米开外的坝堤顶上。
茨淮新河,是淮北平原的一条大型人工河道,河线从颍河左岸茨河铺开始,向东至怀远县荆山南入淮河,全长134.2公里。河道流经阜阳、利辛、蒙城、凤台、潘集、怀远等县(市、区)境,横跨茨河、西淝河、芡河等河流,截引茨河、芡河全部来水及西淝河上中游来水,组成独立的茨淮新河水系,流域面积6960平方公里,工程于1971年开工,1985年竣工通航。
当时正值青年的我,有幸先后于1973年和1975年投入了两期挖河工程。上级挖河任务布置下来,从县里到公社、大队、生产队层层召开动员会,发动社员群众报名参加挖河民工队伍。记得那时机构都是按照部队建制称谓:生产大队一级由一名副书记带队,称之为“连部”,设连长和指导员;公社一级则由一名党委副书记带队,称之为“营部”;县里一级则称之为“团部”。作为大队团总支书记的我,自然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带头报名。于是,我和本大队的一百多个青壮年,带上被服和简单的洗漱用品、用板车拉上挖河工具,徒步近百里,来到凤台与蒙城、怀远三县交界的康圩河段。可能因为我是高中毕业生吧(那个年代农村高中毕业生极少),连部领导让我做会计、现金出纳兼任工地工程员。一个破旧的木头箱子就是我存放账本和现金的“保险柜”。
试想,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毛头小伙,怎么胜任那些工作?血气方刚的我,硬着头皮接受了任务。说实话,对于如何做账,我是一窍不通!于是我就打听本公社哪些人精通会计业务,有人跟我介绍说营部的王保奎先生是一个有多年经验的老会计。于是我直接跑到营部找到了王保奎。老先生当时大约四十多岁,是一个言语不多,平易近人的老先生,听说了我的来意,他耐心细致地告诉我要先买两个账本子:一个记流水账,一个做分类账。接着他一遍遍教我如何做分类账,怎样做流水账,并告诉我一定要日清日结,不然,时间久了就会变成“糊涂账”。后来,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再去请教他,他都会毫无保留地教我。
做工程员我也是外行,有人告诉我,友邻连队有一个叫做魏敬敏的先生是一个水利工程行家。于是,我顾不上吃早饭,骑上一辆破自行车到几里外那个连队打听魏敬敏先生下落,结果在工地上见到了他。一个精瘦黝黑、近五十岁老先生。听说我是来拜师的,非常热情地对我说:不要害怕,这项工作没什么复杂的,只要每天脚步勤快一些,大家收工了你不要收工,乘着没人挖土的时候,你就用石灰粉把线划好,多准备一些木桩或竹匹,每个生产队的界限搞清楚,和相邻连队的工程员共同合作,明确界线,以免纷争。要买来皮尺和钢钎(打眼做记号,必不可少),至于计算土方、丈量工作面,那些都有公式和法则,多练习几次就行了。就这样,我在王保奎、魏敬敏二位先生的无私帮教下,顺利完成了那一期的会计和工程员工作。
到了1975年,我再次被大队点名上了茨淮新河。这次让我做拉坡机手。我再次遇到挑战:作为动力的柴油机,我也是完全不了解。所幸工地上有一个做过轮机手的万先生,我就虚心向他学习。在他的帮助下,我很快熟悉了2105型柴油机的性能以及操作方法、常见故障排除和钢丝绳的更换与链接。
后来的数年里,我在农村的实际生产和工作中,经常与农业机械打交道。于是,我买了大量有关内燃机的书籍资料,主动向老机械师、农机手学习,居然对常用的2105、2110、195、6135(排灌站使用)等型号的柴油机都能操作和简单维修。
两期茨淮新河的挖河经历,极大地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让我在人生的长河里学会了游泳,尽管遇到过风浪,但是最终都化险为夷,顺利抵达彼岸。
我由衷地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我,教会我辨识风浪和湍流,给我技能与动力的人们!(胡焕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