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美味,牛肉汤闻名。殊不知,淮河淮王鱼,更是淮南美味一绝。
淮王鱼,学名长吻鮠,安徽省二级保护动物,俗称肥王鱼,又称回黄鱼。据《寿州志》记载,淮南王经常用这种回黄鱼宴请贵客,并赞不绝口。
淮王鱼,为鱼类之王,百姓命其为淮王鱼,是因淮南王刘安体恤民众主持公道,惩治财主强抢渔夫幼女为小妾的恶劣行径。民间为表达对淮南王刘安感激之情,故称此鱼为淮王鱼。
淮王鱼活动于淮河寿县正阳关至凤台县黑龙潭段,尤以黑龙潭为最。以王称之的淮王鱼,生活之地是八公山的硖山口,古称“长淮津要”,硖石高十余丈,夹淮相峙。河水东流,自古皆然。而此处,淮水绕群峰,腾激浪,骤然穿越险峻的硖山口,往西窜流数十里。淮王鱼喜好在岩石缝中繁衍生息,这一带淮河水岩缝纵横,河道弯曲,水流湍急,河底为岩石底质,正是淮王鱼繁衍发展的独一无二、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因此,千里长淮,硖山口是淮王鱼生活的老家或者说是其根据地。
据说淮王鱼有许多鱼类甚有猛恶之鱼守护。淮王鱼看似温柔雅致,实际上性格极为刚烈,常啃咬带刺之鱼。淮河中的戈丫鱼,也为淮河名鱼,嘴有毒刺,但其常为回黄鱼所咬。回黄鱼头尖有力,一头刺去,任坚硬之物,足可破矣。其吻肥厚突出,须短4对,眼小被皮膜覆住,背鳍刺后缘有锯齿。通体呈青灰色,如缺氧,身会充血,朝红变化。缺氧越高,充血范围越大。甚至鲜血还会从鱼鳍处流出来。
我与许多寿县在外地工作的人士来往,甚有寿县在世界各地的家乡人接触,他们都说,回老家,什么都不吃,都行,就是不能不吃回黄鱼。说起吃回黄鱼,言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甚或垂涎三尺。仿佛那回黄鱼的美味已飘逸弥漫于话语者身旁。
我非常赞同此说。回黄鱼的美味,我不止一次尝过,每次食罢,身心双爽,舍不得放下,好想再吃一回。我第一次吃回黄鱼,还是小时候,是我姐清晨到淮河担水,一条回黄鱼若无其事地游到她身边,姐姐好奇地双手捧起它,那回黄鱼好像与姐姐有缘,极温顺地让姐姐带回家。我母亲看到回黄鱼,惊讶地问姐姐怎么捉到的。母亲是正阳关人,娘家是商家,母亲有许多人不知道的知识。母亲说,姐姐捉的鱼是淮王鱼,这鱼是淮河鱼类之王,当地人都叫它回黄鱼。别说捉它,一般人,近其身也不能。我们全家人都以为姐姐有福,全家人也一致认为,这鱼应该姐姐吃。但姐姐最疼我。我小时,基本上是在姐姐背上度过的。美味淮王鱼,姐姐一口没吃,硬是让我吃了。提起回黄鱼,姐姐慈善的面容,就浮现在我眼前。
我们村有一光棍汉,早晨闲遛,在淮河边捡到一条大鱼。全村人都说是回黄鱼,我母亲看了,没说话。别人追问母亲,是不是回黄鱼呀?我母亲只笑笑,还是没说话。她背后与家人说,回黄鱼三、五年才能长斤把,哪有那么大的回黄鱼。于是大家都以为我母亲“笑笑”,就是权威认定。全村人都想买去尝鲜,有钱人最为想买想占有、最想尝个新鲜,只要光棍汉张嘴要钱,要多少,给多少。但光棍汉不要钱不卖鱼,因为村里寡妇向他示好,他将大鱼一起与寡妇尝了鲜。二人由此结为秦晋之好连理之枝。
与宾馆厨师接触,宾馆厨师说,淮王鱼有“鲜、嫩、滑、爽”四大特点。鲜,味道美好,美味中之少见;嫩,宛幼芽,像新叶,若幼儿少女之细腻皮肤。滑,光溜,不粗涩,即常说的滑溜意思。爽,食后心明气朗,神清目亮,给人一种舒服痛快的感觉。
至于吃法,清蒸、白煮、红烧、片炒无不美妙。清蒸更佳,肉质有如豆腐般细腻,汁水若鸡汤般鲜美。白煮,锅里水,没过鱼身为好。水烧开,下鱼及佐料,猛火烧,中火炖。白煮后汤白似奶,鱼肉鲜嫩,醇香味浓。若配姜末、醋食之,味更佳。红烧,由于红烧是先炒后炖,需调料多,比其他烹饪方式,热量和脂肪高,为保健健康,应控制食量。片炒,先去鳞、去骨刺,后削切成的薄片,或以之炒溜成,其美味,别具一格。
淡水鱼之首虽为鳜鱼,而鳜鱼还不是第一,因其前面公推淮王鱼,淮王鱼是淮河万鱼中之王。因此淮王鱼是鱼中之鱼,是美味中的美味。
淮王鱼是淮南一道风景、皖地一绝。(刘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