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共小甸集特支成立100周年专稿之七
方运炽,又名方英,曾化名高中林(高钟灵),1906年出生于寿县瓦埠乡王郢村。幼年在乡随塾师听读,跟随曾参加辛亥革命、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张树侯先生。稍长入瓦埠小学就读。在芜湖、上海求学期间,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加之恽代英等革命家的引导,开始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走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
青春热血,追求光明立志报国
1919年初,方运炽与志同道合的曹广化等结伴到芜湖求学,考入安徽公立职业学校。“五四”运动期间,他积极联络各校学生举行集会,游行示威,抵制、焚毁日货,以实际行动声援北京学生反帝爱国运动。同时,还广泛结交进步师生,如饥似渴地学习、阅读进步书刊,不断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1922年,他与薛卓汉等人在芜湖创办了“爱社”,进行革命宣传活动,研究中国社会现实问题。1922年春,方运炽与曹蕴真、曹渊、薛卓汉、徐梦周、陶淮、李坦等数十位寿县籍学子先后来到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革命理论。学习之余,他们积极参与组织、管理平民学校,宣传革命,发动群众,组织工会,培养革命骨干。1923年5月,方运炽又和薛卓汉、曹蕴真、曹渊等人,在芜湖第二甲种农业学校发起并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会”,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同年冬,直属中央的中国共产党小甸集特别支部成立,方运炽经曹蕴真、薛卓汉介绍入党。1924年9月,经薛卓汉介绍到寿县瓦埠小学教书,以教书作为掩护,深入农村调查研究,通过组织学生会、群众集会等形式,宣传党的主张,发展组织,培养积极分子。是年,中共瓦埠小学支部成立,方运炽任书记,直属中共中央领导,下辖李山庙、吴山庙、窑口集、小甸集、宋竹滩、上奠寺6个党小组。至年底,支部拥有党员人数接近当时安徽省全省党员的一半。
赴苏留学,肩负重任转战江淮
1926年冬,方运炽由党中央派往苏联莫斯科,入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方运炽以第三国际东方特派员的身份回国,并改名方英。当时,大革命已经失败,全国笼罩在一片腥风血雨中。肩负着重任的方英,开始了转战江淮之间的艰难岁月。1929年8月5日,方英以中央巡视员的身份,在六安、霍山两县交界的豪猪岭主持召开了六安、霍山、霍邱、寿县、英山、合肥6县党的联席会议,集中讨论武装起义问题。9月,中央第三高级训练班开学,方英任教务主任,并由中央指定担任该班党支部书记。11月,他任中央巡视员到安徽视察和指导工作,亲自参加并领导了六安独山农民起义。1929年底,方英回到中央,被分配到中央秘书处外交科工作,保证中央同地方的联系。方英在工作中勇于负责,善于引导,得到了组织上的充分肯定,不久便接任了外交科主任职务。
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方英表现出高度的党性原则和组织纪律。1931年1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召开,2月后,王明进入中央政治局。方英凭着在苏留学时对王明的了解,认为王明是一个没有任何实际革命经验而喜欢夸夸其谈的人,不适合担任中央领导的重任,他把自己的看法通过组织反映给中央。
巡视皖北,创建皖西北根据地
1931年3月,中共安徽省委成立,此时化名高中林的方英,被推选为省委书记(未到职)。3月10日,方英被中共中央指定为中央鄂豫皖分局委员、宣传部长。
1931年3月27日,方英以中央巡视员身份到安徽视察指导工作,巡视皖北时,根据当时的革命形势和斗争需要,在寿(县)、凤(台)、阜(阳)县委联席会议上,决定建立皖北中心县委,管辖寿县、凤台、阜阳、颍上、太和、霍邱、固始、新蔡、息县等9县工作,属鄂豫皖边区特委领导,并作出了发动瓦埠暴动的决定。由于客观上敌我力量悬殊、主观上缺乏斗争经验,加上少数不纯分子向敌人泄密,瓦埠暴动最后失败了。但瓦埠暴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安徽省第一次农民起义,震动江淮,声援了鄂豫皖苏区红军的第二次反“围剿”斗争,在安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1年4月,中央皖西分特委在金家寨召开第三次扩大会议,成立皖西北特委。方英以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兼任特委书记,领导六安、霍山、英山、霍邱、固始、赤城等县工作。为搞好皖西北根据地宣传工作,特委成立了党报委员会,由方英、薛英、戴季伦、张建之、秋风(即汪承新)5人组成,方英亲自担任编辑委员。特委在工作计划中强调:“党报的内容必须有很正确的指导性和最大限度的通俗化群众化,使它能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每支部要组织读报小组,每个党员,每个革命群众要真正了解党报内容,使真正有党报的领导作用。”特委创办了《火花》《红旗》两种机关报。另外特委还编印了《告国民党士兵书》《告红枪会群众书》《反包围会剿告群众书》等十多种宣传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及各种浅显的文学形式向广大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启发和提高其思想觉悟。
为了加强对白区的宣传,在敌军严密封锁的情况下,特委还利用皖西河流较多的地理优势,发动群众把许多写有各种标语、歌谣或漫画的小木牌放到河里,随水漂到白区。此外,在政权建设、土地改革,群众组织和地方武装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党员由原来的200多人增加到5000多人,党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迅速扩大。
英年早逝,铸垂青史永远流芳
1932年6月,蒋介石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时任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的张国焘拒绝正确的作战方针,全面推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和各项政策,擅自撤离鄂豫皖根据地,率红四方面军西进川陕,在党政军内排除异己,大权独揽,捏造“第三党”“AB团”“改组派”等罪名,迫害、杀害了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和红军将领。
方英在斗争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张国焘的错误言行,并清楚地看到“左”倾错误给革命事业带来的危害,对张国焘的错误行径极其反感和愤慨。他在一份报告中说:“肃反决不是杀害的问题,而是要严密自己的组织,加强自己的工作,扩大政治影响来肃反。仅凭个人怀疑就马上逮捕是不正确的,一方面帮助了反动派,一方面使群众不安。”
方英的言行引起张国焘的嫉恨。张国焘指责方英“肃反不力”,强加给方英“改组派”的罪名,使他蒙受不白之冤。在西进川途中,方英受到张国焘一伙的打击折磨,背负着沉重的粮袋,翻山越岭,长途跋涉。由于长期艰苦斗争,操劳过度,身心交瘁,加之身体瘦弱,又患上疟疾,不幸病卒于途中,年仅26岁。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方英短暂的一生,无限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高度诠释了优秀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一心为民的崇高境界和精神追求,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1950年4月5日,方英被皖北人民行政公署追认为革命烈士。(通讯员 闫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