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 “国家建设关键在人才”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国家建设关键在人才”
【字体: 】 发布时间:2023/7/26 10:48:5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记凤台籍当代著名冶金专家周传典

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谈到干部工作时说:“国家建设关键在人才。都说人才难得,其实人才就在身边,有位周传典就是这样的人才。周是周总理的周,传是宣传的传,典是典型的典。”

开拓创新,攀登高峰

周传典,1920年出生于安徽省凤台县杨村镇,1952年入党。曾任国家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当代著名冶金专家,中国稀土事业的开拓者。

周传典自幼聪慧,在凤台就读小学,后考入蚌埠江淮中学(初中)、阜阳安徽省第四临时中学(高中)。1947年,周传典毕业于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回乡后参加革命。1949年初,凤台刚刚解放,凤台县委派周传典接收县内三所中学,组建了凤台县联合中学(现凤台一中),他担任第一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

1949年9月,周传典经阜阳专区行署推荐,离开凤台到了鞍钢(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简称)任技术员。当时,鞍山刚解放,由于多年战火,炼铁厂已是一片废墟。日本人逃离时就曾断言:“在这片废墟上只能种高粱!”特别是在炼铁技术上,过去曾有两个难题连日本、欧美等国都没有解决好。其中一个问题是鞍钢炼铁厂的高炉不能使用烧结矿炼铁;另一个问题是炼出的铁含硅量太高,需脱硫后才能炼钢。为了解决这两个技术难题,周传典被任命担任这项科研项目的专题组长,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试验攻关,两大难题都得到圆满解决。鞍钢的高炉不仅使用了80%的烧结矿,而且第一次炼出了质量合格的低硅铁,使炼钢生产能力提高了50%。为此,他获得了国家授予的特等功奖,并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在周传典等人的带领下,1956年鞍钢炼铁的经济技术指标便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赴朝排险,为国争光

1963年7月4日,时任国家冶金部钢铁司炼铁处处长的周传典接到任务,率领专家组赴朝鲜排除高炉险情。下午6时许,专家组到了黄海市钢铁公司炼铁厂,详细了解了情况。

5日一大早,周传典就带着专家组的成员詹建功和张世俊,到2号高炉去察看情况。到现场后,他特别仔细察看了炉缸周围的险情。这座2号高炉的炉底温度已达900℃,其中铁口下方的两个温度计的温度已超过950℃; 炉缸壁随时都有被烧穿的可能。从炉台走到炉下去看,更令周传典他们大吃一惊!原来炉缸的炉皮已经出现了一条裂缝,冒出了一小股火焰。这座高炉位于大同江边,炉基周围积水尚未清除,运渣道、运铁道已被水淹没,炉前的上料坑和炉后的热风炉都是铁水可以冲到的地方,也没有加设防护堤。一旦炉底烧穿,涌出大量铁水,铁水再遇水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对2号高炉险情诊断后,周传典等人拟定了故障处理方案,并建议停炉大修。然而,对中国专家组的处理方案,朝鲜方面并没有完全采纳,更没有停炉。

11日早晨,2号高炉炉缸烧穿,跑出的铁水约有200多吨,都在预先砌好的沙坝里面。所幸周围积水已被清除,没有发生大爆炸,热风炉和上料坑也没有流进铁水,人员和设备都得以保全。

12日上午,朝鲜内阁副首相李钟玉从平壤赶了过来,对朝方没有听取中国专家组的建议,进行了严厉批评,并当场拍板决定,采纳中国专家组的意见,立即扒炉大修。

中国又紧急调运1000吨耐火砖前来支援,经过47天的抢修,2号高炉终于又可以重新安全投产了。

9月27日,专家组离开朝鲜时,朝鲜金属化学省颁发给专家组一面奖状和1万元朝鲜币津贴。周传典与詹建功、张世俊商议后,把朝方颁发的1万元朝币津贴礼貌地如数退还给朝方。

专家组回国后,中国对外联络部授予周传典“出国援外人员特等功”奖状,授予詹建功、张世俊“甲等奖”奖状。

不断探索,勇立潮头

1964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提出要加快四川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这个基地的唯一铁矿资源是高钛型钒钛磁铁矿,钒、钛等稀有金属元素与铁元素共生,冶炼起来难度极大。此前国内外已有人做过多次试验,但从高炉里流出来的都是一滩“浆糊”,分离不出单体金属来。

1965年春,冶金部组织了全国炼铁方面的108位专家成立了攻关组,号称“一百单八将”,周传典被点将出任组长兼党支部书记。攻关组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反复实验探索,终于在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内取得成功。1970年,攀钢一号高炉流出了合格的铁水。这一事件被当时国际科技界誉为20世纪世界冶金史上的一个创举,使我国上百亿吨的高钛型钒钛磁铁矿资源得以利用。当时这一消息经新华社宣布后,日本、欧美钢铁界一片哗然。1978年,这一成果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集体一等奖。

潜心研究,建言献策

周传典是一位既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又具有高瞻远瞩战略眼光的专家型领导干部。他不仅在生产、技术上硕果累累,而且在冶金理论和经济政策上也有不同凡响的建树。

1980年3月,周传典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对中国冶金工业现代化的一些认识和建议》。这篇文章先是在中央内部刊物《经济问题研究资料》上发表,一个月后,经邓小平和陈云批示后,又在《人民日报》上转载。

1980年秋天,周传典在上海市委党校作了一次题为《关于基层工业企业管理制度改革的建议》的报告,提出应实行生产经济技术专责制,也就是后来普遍实行的厂长(经理)负责制。随后,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以胡耀邦总书记的批示为按语将这个报告印发下去,《人民日报》《红旗》杂志也相继全文予以发表。

周传典著述甚丰:《十建议书》《建议与纪事》《周传典文集》(四卷本)等,共计300多万字。

心系国家,情牵故土

周传典对国家一腔热血,对家乡也是一往情深。他曾应安徽省政府邀请担任省府顾问,为安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出过不少有价值的建议,比如关于马钢发展思路的建议,关于利用两淮煤炭资源发展电力、化工材料的建议等;此外,凤台淮河公路大桥如期建成、州来啤酒厂改造扩建、凤台一中教学大楼顺利竣工等,无不凝聚着周传典的一份心血与支持。为了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周传典拿出多年节衣缩食的20多万元积蓄作为底金,在家乡设立了扶贫助学基金会,专门用来奖励或资助每年考取国家重点大学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基金会成立于1999年,截至2022年,已奖励和资助寒门学子248人,总开支近60万元。(通讯员 王珍 周文龙)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