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又称东泥河、洱河,源于凤台县北部米集,流经潘集区中部,至尹家沟闸入淮,长62公里,流域面积360平方公里。
这条淮河支流行于淮北平原,比降甚小,上游河道窄如沟洫,中游向下逐渐扩展,下游河面宽达1公里以上,水天一色,颇有大江大河之气势。
泥河的水,泥河的泥,造就了独特的自然生态和自然资源。从远古以来,一代又一代泥河人探索生存之道,趋利避害,不断创造和推动历史文明的演进,为淮河文化的史册增添了光彩夺目的篇章。
一
上世纪的一次文物普查,揭示出泥河历史上的辉煌。在中下游两岸,发现唐代古窑址22处,古窑之多在淮河以北乃为罕见。因泥河地境隋唐时属寿州,这些古窑址被称为寿州窑址。根据发掘出的窑具和大量瓷器残片考证,有唐代早期的青瓷、中期的黄瓷、晚期的黑瓷。由此可以证明,泥河岸上这些古窑的生产,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泥河畔的群窑生产与产品贸易,应是淮南历史上的一处亮点。这些古窑能够长时间生产经营,除了当地有丰富的瓷土资源、燃料资源、工匠资源以外,主要是得益于水上舟船运输方便。从历史上看,自东汉至北宋初期,古籍中没有黄河大规模泛淮的记载,这段时间淮河独流入海航运无阻。当年,泥河中下游河道通畅,舟船直接入淮,可以把瓷器运往海内外销售。可以想象,唐代泥河的黄金水道和岸边的“工业走廊”,是多么繁荣。
然而,无情的历史不能永久地留住现状。唐窑消失了,只留下一处处瓷器的残片,这些残片让后人猜想,是什么原因使群窑在同时期衰落?也许是唐末战乱的社会原因,也许是沧桑变化的自然原因。而从史料中发现,北宋时期已有黄河夺淮记录,致使淮河流域水系紊乱,河床淤高,河口堵塞。泥河当然在劫难免,失去了黄金水道。
二
黄河夺淮给泥河流域带来了灾难。下游泥沙沉积,入淮口河槽淤塞,河面扩展,农田成为沼泽。清嘉庆《凤台县志》记载东泥河“自刘隆集以下河势始阔,然多淤浅,亟宜挑浚。”并注明东泥河原经杨絮沟入淮,因近淤浅改由尹家沟注淮,距杨絮沟注淮处六里。从清乾隆年间到民国时期,对泥河入淮口曾几次疏浚,但疏后又淤,每遇大雨遍地汪洋,庄稼绝收,村庄被淹,农民流浪他乡。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淮河治理。凤台县于1950年冬,组织民工开挖泥河入淮水道,即新尹家沟,并在沟口建闸,防淮河洪水倒灌。1953年冬,凤台县组织9000民工,疏浚苏家嘴以上泥河河道,并用弃土在两岸筑堤,后又疏浚泥河支流14条。接着,又在下游修筑拦河大坝,即窑岗坝,大坝上建南、北二桥,桥下流水,坝上通车。当年的治水工地上,红旗招展,人流如潮,一派壮观景象。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投资193万元,在泥河下游南岸建起了龚集电灌站,使用国产第一条35千伏淮河水下电缆,让本地农村首次通电,灌区和站首工程完成后,当年实灌面积达6万亩。以后,又在泥河岸边建起了夹沟、泥河等多处电灌站,灌区农田扩种水稻,泥河两岸成为鱼米之乡。
泥河流域地下煤炭资源丰富,上世纪从70年代开始,泥河岸边先后建成潘一、潘二、潘三、潘东等现代化煤矿。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淮南市在这里设立了潘集区,由此,泥河成为横贯全区的主要河流,与全区的经济民生紧紧相连。
三
1991年夏季的一场大水,暴露了治理泥河的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
淮河水位暴涨,泥河入淮口的闸门关闭以防倒灌。而泥河流域内涝成灾,形成了“关门淹”,中下游一片汪洋,河水漫过堤坝,淹了袁庄城区,区政府泡在水中,街上行船,交通中断,并威胁到煤矿安全。下游的夹沟乡地处“锅底”,很多村庄成为水中孤岛,几万村民被困大水之中,区政府用木船将救灾食品,送到每个重灾村庄,并组织转移灾民。
水灾过后,潘集区经过认真分析,认为治理泥河的首要问题,是要解决“关门淹”。于是,区委、区政府将泥河排涝问题列入议事日程,研究可行的解决方案,向国家申请卢家沟枢纽工程续建工程立项。
原来,由煤炭部门和水利部门投资,曾于1977年动工兴建卢家沟枢纽工程,按设计开挖引河,引泥河至卢家沟抽水站。1980年因国内经济调整,枢纽工程缓建停工。
1998年,潘集区终于等来了卢家沟枢纽工程续建项目获批的好消息。在开挖引河的工地上,召开了万人参加的誓师大会,人力、机械一起参战,在很短的时间内,开挖一条长7.5公里的排涝引河,将泥河水引入卢家湖。在卢家湖南岸安装4台套机组,流量达120立方米/秒。
2007年,淮河又发大水,泥河入淮闸口门关闭,内涝水位也很快上涨,卢家沟枢纽机泵全开,日夜不停,泥河内涝水位缓缓下降,煤矿、电厂安全,城市乡村安全,社会人心安定,人们感激党和政府治理泥河为民造福。
四
随着新时代的进程,近几年潘集区实施泥河自然生态修复,让泥河变得水清岸绿,河面波光粼粼,飞鸟成群,成为人们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几年前,泥河中下游拦网养鱼,围坝养鱼,占据了大面积水面。同时,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致使水质下降,甚至水色变黑,散发异味。2017年,区政府积极申请实施泥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5.9亿元治理水污染,修复河流自然生态。他们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动员养殖户拆除拦网围坝,进行河面清理,并在浅水湿地种植绿色植物。对下游的1.5万亩水面,采取自然养殖,不投饲料,由企业承包管理经营,由此杜绝了饲料对水质的污染。
袁庄城区的河道是污水治理的重点,在治理中将城区污水管网全部截污纳管,使污水进入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同时,拓宽河道,在两岸修建绿化平台,3公里长的绿地上花木并茂,曲径相通,并有多处奇石景点,引来众人观光休闲。
2023年初夏,泥河中游太平集北的河段上,正在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笔者在现场看到,清理河道挖出的污泥,填平了大片河岸,人们按设计栽植苗木,抽水浇灌。太平集是个古老的集镇,附近就有古窑址。相信,随着河道生态修复营造的美景显现,这里又是一处乡村旅游的好地方。
泥河的流水,一浪推着一浪前进,泥河的历史,在新时代一页更比一页壮丽,潘集人正在描绘泥河流域更加宏伟的蓝图。(祁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