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媒体看淮南 > 两块稻田的“较劲”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两块稻田的“较劲”
【字体: 】 发布时间:2022/11/1 10:13:5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淮南市“大托管”改革让小农户服气 ——两块稻田的“较劲”

一块田里的水稻出现倒伏,叶片暗沉,稻穗偏小,且有瘪粒;另一块田里的水稻茎秆粗壮,稻穗沉甸甸,颗粒饱满……在凤台县丁集镇耿王村,两块相邻的稻田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场景。

记者日前来到耿王村,在2022年淮南市农业生产大托管水稻优质高产方案现场观摩会上,两块田之间的“较劲”让大家开了眼界。

“大家来看看,土地托管和传统种植的区别不小呀。”耿王村书记李桂玉说,叶片暗沉的2亩水稻是村民按照传统模式种植,另一边500亩水稻是通过“土地大托管”方式进行种植。

“哒哒哒、哒哒哒……”集中托管的500亩水稻已经进入收割期,种粮大户管站洋正组织农机忙秋收。两台联合收割机在稻田里往复穿梭,收割、装袋、称重、测量湿度……根据测算,土地大托管田块亩产700多公斤,所含水分34%;未托管农户田块亩产500多公斤,所含水分40%。

来自淮南市各县区的农业专家、种粮大户走向两块紧挨着的稻田,一边拿把稻穗相互比较,一边热烈地讨论着。

“从选取良种到田间管理,科学的种植方案减少了化肥、农药用量,促进了土地增效、农民增收。”手拿两把不同的稻穗,安徽农管家公司总经理助理向杰说,两块田的收获差距,源于大托管带来的科技强农、机械强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淮南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震宇告诉记者,推广大托管就是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近年来,淮南市在全国首创以“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为主的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引导农户将土地“委托”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再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将土地“委托”给农业生产服务主体生产经营,同时协调生产要素、社会化服务“跟进”,引入保险“托底”,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我今年托管了500亩土地,种的是‘皖稻68’,全程机械化种植,无人机、插秧机、收割机等轮番上阵,今年水稻亩产750公斤左右,能卖到2000多元。”站在自家田头,管站洋对记者说。

田埂的另一侧,村民王家友禁不住感慨:“本来还不服气,这一比较真是看到了差距。今年秋种,我也要将这2亩地托管给大户,不仅土地不撂荒,每亩有850元保底收入,我还能出去打工,日子一定越来越红火!”

(安徽日报记者 柏 松 见习记者 张彩莉)

(《安徽日报》10月31日5版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