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他愿以初心,奔赴乡村旷野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他愿以初心,奔赴乡村旷野
【字体: 】 发布时间:2022/10/27 7:44:4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人生不应只经历城市的霓虹,也应看到乡村的月光

十月的徐圩村和周边乡村好像没有什么不同,田野不再金黄,已是秋收的尾声。

十月的徐圩村和周边乡村又有些许不同,这里的母鸡数量颇为可观,路边、家里、田垄上,房前、屋后、鸡圈中,到处都有它们游荡的踪迹。

“800多只鸡都是企业捐赠,我们分给村里的脱贫户和边缘户等,每人10只,每月产出的鸡蛋拿到集市上售卖可获得近200元的收入。”徐圩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李军向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这样介绍。

借鸡生蛋,借鸡生“财”,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李军所在的乡村振兴工作队,有着他们的“防止返贫小妙招”。

千方百计解决“老样子”

徐圩村是凤台县岳张集镇的下辖村。从县住建局污水处理处主任到村里的乡村振兴队队长,李军对自己角色的转换适应得很快。

“我是第八批选派干部到徐圩村驻村,别的没多想,就是想借这个机会为村里办点好事、办点实事,能够为乡村振兴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能够在自己人生中留下值得回忆的印记,这很难得。”李军说。

来到徐圩村之后,他主要干了三件事:修路、整地、养鸡。

“原先徐圩村因为道路设施不完善,不仅影响村民出行,最重要的是造成了道路两旁1300亩可耕土地抛荒的问题。”在李军看来,路不好走,生产资料难下地,大型机械难通行,村民种地的积极性就差,而一旦抛荒,村民的经济来源变窄,就容易致贫。

“要想富,先修路。”李军知道,要想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衔接,道路问题一定要解决。而在修路过程中,让他引以为豪的是,修路所投入的资金,他一分钱没向政府伸手。

“跑企业,跑爱心企业,去做企业工作,磨破一张嘴,一个企业跑十趟是有的。”好在这些企业在具体得知了徐圩村的发展困境后纷纷伸出援手,总投资70万元的吴湾生产路就这样成为村里男女老少口口相谈的大事件。

建成后的吴湾生产路,总长1200余米,宽3.5米,厚度14公分,就连两边的路基李军也是细心地进行铺垫。“既然要修路,那就要保障道路通行的方便、安全,两边的路基不进行铺垫,对过往车辆或者是收割机等大型机械来说都是安全隐患。”

日前,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来到了徐圩村吴湾生产路,只见道路两旁的田地已完成收割,田垄上的秸秆整齐地堆放在一旁等待处理。“路修好了,进出方便了,原本被抛荒的土地又拾起来了,村民的收入来源稳定了,也就不容易返贫了。”李军跺了跺脚下的吴湾生产路,坚硬的路面,可以承受“千斤重”。

条分缕析抓好“钱袋子”

高大娘是徐圩村的脱贫户和监测对象,2019年识别为贫困户,2020年实现脱贫,现在因病存在返贫致贫风险。

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来到高大娘家中,不仅看到了村里发下去的10只母鸡和产下的鸡蛋,更是注意到墙上张贴的一张表:岳张集镇徐圩村脱贫户及监测对象2022年度帮扶情况一览表。

表中除了记录家庭基本情况外,还将帮扶责任人情况、驻村工作队情况一一列出,同时将驻村工作队队员的联系方式备注在后。而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表中罗列的一系列帮扶措施及成效。

产业帮扶:获得金灿粮油增收1000元、获得扶贫基地分红1000元、获得中山杉项目分红1000元。

其他帮扶:办理农业支持补贴,获得农业支持补贴1091.4元,兜底帮扶获得养老补贴1813元。帮扶情况一览表的最后还准确记录了高大娘的财产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后。

“除了政府出台的各项帮扶政策外,农业大托管也是村民收入的重要保障。”李军介绍说,徐圩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为了防止土地抛荒,村里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把因外出务工等原因无法耕种的土地流转给经营主体,而对于经营主体也有着严格的要求。

高炯是村里的种粮大户,而他也是淮南市卓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经营者,公司拥有收割机、无人机等机械设备。“村里大概有3600多亩的土地,我承包了1000亩左右,每年按照一定金额给村民承包费,不仅把零散的土地整合利用了起来,村集体的收入每年也增加了3万元。”高炯介绍道。

全国托管看安徽,安徽托管看淮南。现如今,淮南已成为全国农业大托管改革的策源地,“小田”变“大田”,“小方格”变成“大方块”,徐圩村也是淮南市整个大托管农业下的一个缩影。

因地制宜走出“新路子”

徐圩村西湾地段,因地势较高,曾出现农业用水困难的问题。为此,村里修建了一座小型电灌站。有了电灌站,农业用水的问题是解决了,可每年缴纳的抽水电费却成为李军心中的一块疙瘩。

“之前是修路,现在准备修渠,把西湾内河沟2公里路程进行修渠引水。”按照李军的设想,一旦这条水渠成功投入,每年可节省抽水电费4到6万元。“开源节流,这笔电费若是能够节省下来,对于村民来说,也少了一个负担。”

而除了修渠之外,李军还向记者透露,他正在实施一项计划:引进光伏。

“现在村里闲置的屋顶很多,通过把屋顶租出去,按照一块光伏板48元/年的价格计算,一个屋顶每年可以增收2000到3000元,这样可以增加村集体的收入,村民也能再增加一个收入来源。”

时时为村民想,处处把村民帮,换来的自然是村民的配合与支持。来到李军的办公室,一整张墙上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这其中记录着驻村工作队和村民们之间的交往瞬间。疫情防控中,村民提笔“众志成城”;秸秆禁烧中,村民服从安排不抵触;办理大病保险的现场,村民脸上洋溢着笑容……

人生不该只有城市的霓虹,也应有乡村的月光。在李军看来,乡村是希望的田野,是人生崭新的征途,扎根乡村,必能大有作为。而下一步,他除了要把修渠和引进光伏这两件事做好之外,还将关注村民们的精神文化建设,包括农家书屋的修缮、留守儿童心理的辅导、科普阅览室的搭建……乡村振兴,他愿以初心,奔赴旷野。

图一:徐圩村村民走在刚修建完成的吴湾生产路上。

图二:村民高大娘手捧村里发放的老母鸡产下的蛋。

(记者 尚家起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