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非凡的成就 淮南这十年 > 施德政惠民生,让群众生活更有温度和质感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施德政惠民生,让群众生活更有温度和质感
【字体: 】 发布时间:2022/9/23 10:59:4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十年来,我市坚持民生优先,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施德政惠民生,让群众生活更有温度和质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充满深情、质朴真诚的话语,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追求。

悠悠万事,民生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和暖民心行动为抓手,打造“三公里”就业圈,让群众家门口充分就业;建好社区食堂,让老人在家门口吃上“暖心饭”;改造“城中村”,净化城市“里子”,提升城市形象;实施文明菜市行动,让菜市场环境更整洁、设施更完善,为群众打造幸福感满满的“菜篮子”……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各项民生实事从“规划图”变成“施工图”再变成“实景图”,让人民群众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一组数据,见证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2021年,淮南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40000元大关,达到41375元,与2012年相比,基本实现翻番;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06元,较2012年累计增长124.9%,已实现翻番;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乡收入比(农村为1)由2012年的2.79:1,下降到2021年的2.48:1。

办好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一年更比一年好

十年来,我市持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以深入实施33项民生工程和10项暖民心行动为抓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2021年全市十三大类民生支出236.2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5.1%。

“您好,我想应聘技术工,想咨询一下这个岗位有什么要求、待遇是怎样……”今年7月,淮南高新区举办了“就业暖民心 行动在高新”社区“三公里”就业圈送岗促就业活动,吸引大批辖区群众进场求职。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发展之基。我市加大就业保障力度,2017至2021年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6.4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9.82万人。2022年,我市大力实施就业促进行动,以建设“三公里”就业圈、“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为抓手,促进社区居民家门口就业,打造“三公里”就业圈特色品牌。围绕培育“6+1”产业,建立用工、求职“两个清单”,通过线上线下招聘平台,建立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淮就业机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提供个性化用工招工服务;实施“就业创业促进”项目,在每年募集青年就业见习岗位2515个基础上,开发1500个短期就业见习岗位,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来淮就业创业。针对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开发公益性岗位3700个,2022年创新开发临时性专项岗位2300个,让更多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美好愿望。

自从有了社区食堂,家住田家庵区前锋社区的陈大爷已很少在家做饭。“一荤两素10元,两荤两素12元,真的很实惠!”陈大爷告诉记者,社区老年食堂环境整洁,饭菜也可口,吃饭省事又省心。

小饭碗里装着大民生。截至2021年底,我市60周岁以上老人65万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空巢、独居、留守、失能、高龄等老年人的增多,老年人就餐问题成为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天天关注的关键小事。2022年,我市计划建成老年食堂(老年助餐点)任务数550余个,实现城市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全覆盖。到2025年,全市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均衡、方便可及、多元主体参与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市情系“夕阳红”,拓宽老年人福利覆盖面,对养老服务补贴提标扩面。低收入养老服务补贴覆盖面已由70周岁以上城市低保老年人扩大至65周岁以上城乡低保老年人,高龄津贴持续保持每人每年360元标准,老年人幸福感大幅度增强。2022年1至6月,我市共为3.17万名老人发放低收入养老服务补贴753.37万元,10.39万名老人发放高龄津贴1478.43万元。同时,通过“政策扶持新建一批、资源整合落实一批、改造扩建完善一批、社会资金共建一批”的工作方式,新建改建养老服务设施。今年1至6月,我市共建设村级养老服务站74家,建设智慧养老机构2家。据悉,2022年全市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任务为556户,目前已完成481户,完成率为87%,成为名副其实的暖民心工程。

今年暑期,淮南高新区三和镇弘湖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了“快乐假期”托管服务(暑假)文明实践活动。“我们结合实际,开展了课业辅导、阅读、乒乓球、美术、乐高、编程、京剧启蒙等假期托管服务,每周周一至周五,每天上午、下午各两小时,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弘湖社区工作人员王璇告诉记者。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连续实施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有效缓解了“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目前,全市共有幼儿园471所,在园幼儿100311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3.8%;公办园在园幼儿53520人,在园幼儿占比53.2%;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42609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5.6%。

百姓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十年来,我市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完成170个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成为全省唯一的市级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目前,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38.7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52.2万人。参加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33.6万人和30.3万人。2.1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8.7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2.2万人。

建好人民城市,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方便、更舒适、更丰富多彩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我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聚焦民之所需、民之所盼、民之所求,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适、更丰富多彩。

“我家这个房子盖了有几十年了,年久失修条件很差,房间里阴暗潮湿。这次拆迁改造,我在淮河新城小区选了新房,手续都办好了,很快就能住上新房了,这要感谢棚户区改造的好政策。”说到姚家湾的拆迁改造,姚素英老人欣慰地说。

改造“城中村”,净化城市“里子”。为确保城中村改造最大限度惠及群众,田家庵区坚持“先安置、后拆迁”,筹集5427套房源用于拆迁安置,其中980套为存量现房;4447套为在姚家湾附近的北赵店城中村征迁地块上新建。目前,北赵店安置房一期6月底已开工建设,二、三期地块计划8月底前完成施工招标,9月份开工建设。房型设计充分考虑群众安置需求,分别建设120、95、70平方米不同户型供群众选择,赢得了群众的支持。

洞山街道军民社区原本没有标准化菜市场,随着南山村标准化菜市场的投用,舒心的购物体验,市民乐得合不拢嘴。菜市场面积约2000平方米,设置各类摊位130余个,营业时间从早6时到晚8时。“这个菜市场离我家近,品种多、种类全,而且整洁有序、环境很好,购物体验也好。”附近居民王女士说。

提升菜市场,擦亮城市“窗口”。目前,我市共有城区菜市48个、乡镇菜市78个。2022年,我市精心实施文明菜市行动,改造硬件设施,推动菜市标准化;加强卫生保洁,推动菜市清洁化;规范秩序管理,推动菜市规范化,确保到2025年全市所有菜市达到“干净卫生、清洁明亮、管理有序”文明菜市要求,形成文明菜市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努力打造群众“去得舒心、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的“三心菜市”。

春有色,夏有阴、秋有香、冬有景,还有皖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沙滩……每逢周末,改造提升后的人民公园成为市民和游客的“打卡地”。

打造生态公园,涵养城市气质。2021年10月,我市启动了人民公园改造提升工程项目,于2022年5月改造完成,打造了淮南“生态城市客厅”。据悉,改造提升后的人民公园以水文化为景观特色,环湖面水景打造了包括观景台、阳光大草坪、湖光山色、梦想沙滩、四季花谷等景点。同时,建设了智慧慢行系统,将人民公园打造成为集休闲娱乐、运动健身、文化展示、生态低碳、智慧创新于一体的新型城市人民公园。

在老城区,将市委、市政府的原址打造成为洞山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这一惠民之举,既拓展了市民城市活动空间,也提升了老城区的品质。同时,田家庵区舜耕镇利用广场北路工贸学院外围墙的一片闲置空地,打造了一个“口袋公园”,公园里绿地、步道、凉亭、照明设施等样样齐全,让附近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十年来,我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完成39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安理大第一附属医院高新区分院、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市第五人民医院门诊楼建成投用,高新区人民医院、山南新区综合医院主体结构完工。奥林匹克公园建成投用,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

施政之要,在惠民生;民生所向,施政所望。我市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一件件民生实事,一张张开心的笑脸,绘就了一幅温暖幸福的城市画卷。(记者 朱庆磊)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