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非凡的成就 淮南这十年 > 奋斗沃野共赴全面小康的“幸福约定”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奋斗沃野共赴全面小康的“幸福约定”
【字体: 】 发布时间:2022/9/22 11:25:16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十年来,淮南念好“脱贫经”,走好“振兴路”,同圆“小康梦”——奋斗沃野共赴全面小康的“幸福约定”

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串串葡萄挂满枝头,大棚里成熟的果蔬……仲秋的淮河两岸,处处都是丰收的喜悦。一张张笑脸汇聚成新时代的小康图景,在这片土地上竞相绽放。

目之所及,皆是风景。全面建成小康,幸福生活是最生动的写照。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紧扣“决胜全面小康”总目标,把全面小康建设工作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书写了更加美好的新时代篇章,一幅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安定和谐、生态宜居美好、人民安居乐业的小康画卷正徐徐展开。

集八方之力,历数载春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一面面党旗飘扬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一名名共产党员主动请战,一座座攻坚堡垒巍然屹立!

2014年,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全市上下勠力同心,攻坚拔寨,“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誓言响彻云天。

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这一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抓在手上,精心谋划、精准发力,带领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翻越贫困高山,脱贫攻坚迈出坚实步伐,向全面奔小康发起最强总攻。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坚持既挂帅又亲征,带头联系分包深度贫困村,脚步遍及脱贫任务重的乡镇。常态化实施“四不两直”随机暗访,直插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各县区、各部门一把手树立看齐意识,发挥“头雁效应”,当好“施工队长”。各级领导干部一线指挥、一线落实、一线督战,迅速形成攻城拔寨的合围之势。

哪里有强烈的责任担当,哪里就有生动的脱贫实践;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层层抓好落实,才能解决问题。

2020年隆冬的一个清晨,阳光洒在谢家集区杨公镇陈庙村1040亩草莓大棚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静谧的土地,焕发出热腾腾的气息,包裹着每一颗草莓,向为它们付出辛勤汗水的人馈赠着最无私的回报,在向脱贫攻坚诉说着动人的成就。

“陈庙村从1993年开始种植草莓,初始时起步艰难,草莓受病虫害影响大,草莓的产量和质量都难以达到预期要求,市场竞争力较差,一时间草莓产业在这个村难以推进。”陈庙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李多祝介绍,是脱贫攻坚的政策好,村里投入了42万元,建了55亩大棚,才让村民看到了希望,才让陈庙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草莓村。

从55到1040,脱贫攻坚厚植产业兴旺基石。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我市补齐“最大短板”,脱贫攻坚战轰轰烈烈。

国家、省、市选派了386名选派帮扶干部、528家单位、2.6万余名帮扶干部与广大扶贫干部奋斗在脱贫第一线。162支驻村扶贫工作队分布全市贫困村,把脱贫任务落实到“最后一公里”,“脱贫奔小康”的誓言铿锵有力!

1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8.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7.18%下降至0;国家级贫困县寿县高质量摘帽,我市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我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371.9元增加到2020年的11733.3元,年均增幅37.68%,增幅比全省农民收入高28个百分点,比全国农民收入高29个百分点。

写好衔接文章,百姓尽开颜——乡村振兴渐成磅礴之势

绝对贫困的标签化作通往小康大道的入场券,开启新时代逐梦新征程!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淮南征衣不解再扬鞭,持续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乡村如何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市委、市政府将更多资源向“三农”投入,让更多发展要素向乡村集聚,在更高起点上谋划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抓好防范返贫,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的关键之要。全市上下动态监测,消除返贫致贫风险。按照国家和省出台的“衔接政策”,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实施办法,涉及财政资金、资产管理、特色种养业、小额信贷、就业帮扶、兜底保障、住房安全、医疗保障等诸多方面。

“潘集区以优质粮产业、酥瓜产业、畜禽水产养殖产业、经果林产业、蔬菜产业、食用菌产业、豆制品加工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八大产业’为重点,打好产业规模化、产品特色化、服务精准化三张组合牌……”从北京载誉归来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汪诗明告诉记者,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关键在抓产业振兴。

在毛集实验区夏集镇采煤沉陷区境内,甲鱼养殖户刘福军正忙着捡拾甲鱼蛋,给池塘里的甲鱼喂食,近百亩的甲鱼塘里目前养殖甲鱼2万只左右。在农技部门和金融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刘福军流转了一百多亩土地进行鱼鳖混养,并带动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2021年6月8日,淮南市扶贫开发工作办公室重组为淮南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区)乡村振兴局同步挂牌,乡镇乡村振兴工作站、村乡村振兴专干均配备到位。

我市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村、乡村振兴重点村、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和相对后进村选派186个驻村工作队,乡村振兴的大幕已经拉开,属于他们的精彩才刚刚开始。

同心小康梦,今朝终得圆——乡村振兴铺就致富路

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生活殷实,是全面小康的基础标志,也是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直观感受。

“当年是一麦抵三秋,土地闲半年;如今是麦稻两季种,土地不抛荒。”今年6月30日,凤台县杨村镇店集村农民苏孝田站在自家12亩连片稻田间,看着绿油油的秧苗,不禁感慨,近年来,享受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红利,种田越来越轻松,收益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滋润。

我市在全国首创“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引导农户将土地“委托”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再由其将土地“委托”给农业生产服务主体生产经营,同时协调生产要素、社会化服务“跟进”,引入保险“托底”,求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守护了粮食安全。

基本医疗、义务教育、住房安全“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全面解决,为广袤农村铺展出小康生活的壮美画卷。在追求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凝聚了全市上下各级领导、各级干部的“辛苦指数”。

我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2022年全市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安排5700万元,市级资金总量较2021年增加100万元,市级资金继续重点支持摘帽县寿县,分配寿县3770万元、占资金总量66%。2022年已到位县区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40485万元。

如梦如幻的“极光”、憨态可掬的“玉兔”、晶莹透亮的“地球”,一个个造型独特的灯光秀,吸引着游客驻足围观。今年中秋节,大通区孔店乡河沿村的高塘人家田园综合体精彩亮相。

“从来没想到俺们村能来这么多车、这么多人,咱们村的人气越来越旺了。”9月19日傍晚,正在停车场引导秩序的河沿村村民王三磊兴奋地告诉记者,当地村民160余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乡村旅游火爆,振兴发展正酣。从低洼荒地到魅力游园,从杳无人烟到车水马龙,河沿村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实现了一个贫困村到乡村旅游网红村的华丽转身。

产业就业帮扶,培育有力支撑。我市聚力推进产业帮扶,2022年已安排项目中产业项目296个,涉及资金39511.4万元,占比62%。各地特色产业各展生机,多个产业裂变式增长,线上线下进市场,唱起四季丰收歌,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圆梦小康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今,市委、市政府正以更大气力、更实举措,带领全市人民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特约撰稿 柏松)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