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非遗邀你游淮南 > 抬阁:集诗情画意于一体的民间文艺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抬阁:集诗情画意于一体的民间文艺
【字体: 】 发布时间:2022/7/6 6:57:1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正阳关,古称“羊市”“羊石”,位于寿县城西南三十公里,自古以来,这里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商贸繁荣之地。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繁荣的商贸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其中最能体现正阳关民间艺术魅力,也最具代表性的,当推被誉为“沿淮民间艺术三绝”的“抬阁”“肘阁”和“穿心阁”。

近日,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采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抬阁”传承人黄学军。

“抬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学军是省级传承人。他介绍说,正阳关有“三阁”,分别是“抬阁”“肘阁”“穿心阁”,其中抬阁(芯子、铁枝、飘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抬阁、肘阁究竟源于何地,已无从考证。史料记载,寿县正阳关抬阁、肘阁在明清时期从山西省、河南省经皖北地区,沿颍河流域传入寿阳(今寿县)正阳关,并在皖中、皖西地区的寿县和临泉县等地流传达500年之久。 2008年6月7日,抬阁(芯子、铁枝、飘色)经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X-87。

寿县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古城,战国时期这里曾是楚国的都城,故在历史上有“楚都”之称。1986年,寿县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安徽省较早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3个城市之一。寿县的正阳关镇是淮河、颍河与淠河三河的汇聚点。正是由于地理位置,造就了抬阁、肘阁在正阳关的兴起。清朝时期,正阳关作为皖北商埠,商业辐辏于此,各类货物均取道长淮经正阳关输送至皖西豫东各地;正阳关得水运之利,舟车四达,户口殷繁,帆船竞至,商贾沓来,被誉为“皖北秦淮”。在陆路交通尚未发达的封建社会时期,大部分物资流通和人口的流动主要依靠水路,正是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水路交通,使正阳关成为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人口的流动为民俗体育的迁移提供难得的载体,抬阁、肘阁正是借助这一有利因素流传于此。这里,年节社火民俗活动十分丰富,其中花鼓灯、肘阁抬阁等民间歌舞形式较为盛行。寿县正阳关每逢重大节日和庙会,都会有精彩纷呈的抬阁、肘阁表演。特别是每年的正阳关农历二月十九日和九月初九玄帝庙会期间,正阳关一些民间艺人,为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便纷纷上演抬阁、肘阁等民间文艺活动。每逢灯会,客商云集,客栈、旅店半月前就被预订一空。

黄学军介绍说,“抬阁”,原名“抬歌”,历史久远。传入正阳关后,以其体量的大小和人物的多少,有大(6一8人抬)、中(4人抬)、小(2人抬)之分。大抬阁,一般由6-8个壮年抬着表演,如8个人的,6人抬,1人在前指挥,1人在后护卫。表演中“提脚似风,落脚稳如钟”,“前进一步九寸二,后退一步八寸八,两目平视观六路,耳听八方心不惊”。表演者身着彩衣,在乐队伴奏下缓缓而行。抬阁上5—7岁小演员按照不同人物造型化装后,按人物形象表演一些动作,常演的节目有:《群仙赴羊石》《荷花仙子》《朝天一炷香》《梁祝》《红线盗盒》等。

肘阁,是在“抬阁”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穿心阁”是由两个青壮小伙身背铁件,高2—3米,用一根特制的竹竿(“穿心杆”)抬着一个小演员表演。小演员扮成戏剧舞台上的“七品芝麻官”“媒婆”等丑角。

正阳关镇文旅站站长赵德兵介绍说,正阳关民间艺术以“抬阁”“肘阁”“穿心阁”为主要特色和支柱,种类齐全。外地有的只有一阁,最多只有两阁,而正阳关却有“抬阁”“肘阁”“穿心阁”,表演时高低错落,别有天地。外地许多表演“抬阁”和“肘阁”的地方,如今为表演方便,使用了板车或机动车辆等现代手段代替人顶肩扛,失去了民间传统艺术的原汁原味。正阳关镇却保持了传统“抬阁”“肘图”“穿心阁”的艺术风格,至今未变,且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如《水泊娘娘镇四洲》《观音赐福》《群仙赴羊石》,表演者身着蓝布偏衫,头戴沙弥黑帽等,这些都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正阳关“抬阁”“肘阁”“穿心阁”是古老的沿淮文化积淀的产物,发掘、抢救、保护正阳关“抬阁”“肘阁”“穿心阁”具有重要的意义。

赵德兵说,正阳关“抬阁”“肘阁”“穿心阁”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将华夏悠久历史长河中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戏剧人物,通过生动的表演表现出来。同时,正阳关“抬阁”“肘阁”“穿心阁”是研究沿淮文化、风俗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也反映了生活在沿淮流域人们的风俗、情趣和审美观,表现了沿淮流域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记者 李钧 李严)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