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荆山,山名,此山产宝玉,据传和氏璧就出自那里。比喻人的眼力差见识浅陋,缺乏识别事物的能力,识别不出珍品或贤人。
出处:《淮南子·修务训》:“鄙人有得玉璞者,喜其状,以为宝而藏之。以示人,人以为石也,因而弃之。此未始知玉者也。故有符于中,则贵是而同今古;无以听其说,则所从来者远而贵之耳。此和氏之所以泣血于荆山之下。”
典故:卞和献玉
春秋时期,楚人卞和看见一只凤凰落在荆山的一块青石上,认定那块青石中必有宝玉,便将它献给楚国国君厉王。厉王命玉匠鉴别,玉匠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是个骗子,命人砍下卞和的左脚。
厉王死后,武王当上了楚国的国君,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来献宝。武王又命玉匠鉴定,玉匠仍说这是一块石头。于是,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了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继承了王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脚下痛哭,一直哭得泪水流尽,眼中滴血。文王得知后,派人问其原委,卞和答:“我悲伤的不是被砍掉了双脚 ,而是美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士被当成了骗子。”文王听后,立即命玉匠剖开璞玉,发现果真是一块稀世宝玉。
为了彰显卞和之名,文王遂将此玉命名为“和氏璧”。因和氏璧出自荆山,故后人又称之为“荆山玉”。
由于卞和献玉的故事流传很广,“有眼不识荆山玉”便随故事的流传而成为一句成语。至明代后,这一成语中的“荆山玉”一词在口语中渐渐地被发音相近的“金镶玉”所代替,“有眼不识金镶玉”就这样在民间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