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 大白鹅唱出乡村振兴曲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大白鹅唱出乡村振兴曲
【字体: 】 发布时间:2021/12/16 10:01:1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初冬的潘集区潘集镇东湖村一群雪白的大肥鹅,在悠闲地觅食、嬉戏,放鹅人在沟塘边上照看着,显得悠然自在,哼着小曲,让这里充满了生机与灵动……放鹅人正是王建丰,见记者到来热情地打招呼。

王建丰是个养鹅能手,前几年因缺乏资金,养殖规模一直做不大。今年他租了村里建好的两个标准化大棚,扩大了白鹅养殖规模。“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全靠党的好政策,真得感谢党和政府!”王建丰脸上洋溢着笑容,一边投喂饲料,一边与记者聊着天。

“我今年养殖了7000只白鹅,赚了40万元,村里给我们建了咸鹅加工厂和鹅苗孵化场,明年我准备将白鹅养殖规模扩大到10000只。”潘集镇东湖村村民王建丰满怀信心地说。

近年来,潘集镇东湖村充分利用采煤沉陷区水面,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申报品牌,延长产业链,建设基地,提供系列化服务,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白鹅养殖和水产品养殖等特色产业,白鹅养殖发展成为东湖村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不仅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了增收致富,村集体收入也实现了“大踏步”提升。

东湖村积累了养白鹅成功经验,白鹅养殖达到了一定规模,从2017年的1200羽发展到2020年的30000羽,产值450万元。2020年,申报了“乡村咸鹅”品牌,同时申报了白鹅产业养殖基地项目。

全村20多户和50多户农民参与合作社养鹅、养鱼等特色产业发展中。目前,全村集体经济项目3个,既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又发展了产业,壮大了村集体经济。2020年东湖村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00元,村集体收入达到42.2万元。

支柱产业规划先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今年,该村争取140万元财政资金投入白鹅养殖基地建设,新建鹅苗孵化场、咸鹅及鹅副产品加工场、冷藏库及配套的水电路改造等项目。为养殖户提供系列化服务,延长了产业链,扩大了白鹅养殖、白鹅深加工带来附加值,蕴含巨大商机。项目建成后白鹅年出栏50000羽以上,咸鹅加工10000只以上,鹅苗孵化300000只以上,白鹅养殖基地可实现年产值1070万元,利润214万元,同时可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带动20余人就业。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留住乡愁,发展特色产业,踏踏实实把事情做好,高起点谋划‘十四五’规划,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明年我们将围绕采煤沉陷区1000多亩水面开展生态环境修复、规划、养殖基地建设,开辟东湖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潘集区潘集镇东湖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蔡华林表示。(通讯员 潘士清 特约记者 柏松)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